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油流变学.第五章原油流变性的评价及测定
原油流变学.第五章原油流变性的评价及测定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工程上常用来评价原油
流变性的指标是凝点、粘度和屈服值。
§5.1实验油样的预处理
油样预处理的目的,是使油样具有相同的组成和相同的
初始状态,保证室内实验数据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 一、取样
在原油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由于层位变迁及经历集输、
储运等环节,使原油的组成和历史“记忆”效应会因取 样方法和地点而不同,其流动特性可能有所差异。因此 首先需要在油田或管道,选择合适的取样点,采取正确 的方法,取得有代表性的油样。所取油样应密封桶装,
图5-2 原油的实验流变曲线
从实测的含蜡原油的流变曲线分析,有如下的流变方程可 供选用: = (1)牛顿流体
•
(2)假塑性流体
n =K
(3)带屈服值的非牛顿流体
n = R K
为了判断所选用的流变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拟合是否合适,通 常应综合考虑如下情况: (1)相关系数R越接近1,反映出变量间的密切程度越高。
§5.2原油凝点及其测定
凝点或倾点都是以温度表示的评价原油流动性的条件性指标。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热力和剪切条件下,被测油样刚刚失去流动 性时的最高温度。倾点,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被测油样能保持流 动性的最低温度。按照美国的ASTMD97标准方法,同一油样的 测试结果,其倾点高于凝点3℃。凝点在我国以及前苏联国家比 较常用,而倾点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被普遍使用。 原油的凝固,会因组分的不同而异。对于含蜡量较高的原油, 其凝固是一种条件性的结构性凝固。另一类原油,胶质、沥青质 的含量较高,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原油的粘稠度仍很大,当油 温足够低时,原油变成为无定形的胶状物质,没有足够的外力也 不能使其产生流动,这种状态的凝聚,常被称为粘稠凝结。
具体预处理方法是:将一批已盛有油样的密封磨口 d 瓶放入水浴锅内,静置加热至80℃,并恒温2h,使瓶 内原油依靠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均匀状态,随后静置自
然冷却至室温,并存放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小处,存放
48h以上,则可以认为该批油样已形成结构状态相同 的基础油样。 但是也发现,经预处理过的油样,随着存放时间的 延长,会因自身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
实际上含蜡原油以及添加降凝剂的含蜡原油往往具有 较强的历史效应,凝点作为原油在非牛顿温度范围内的 一个流动性评价指标,必然与原油的各种历史有关。因 此,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所测结果可能不同, 在提供凝点实验结果时,应说明用什么标准,在什么条 件下测定的原油凝点或倾点。 针对含蜡原油往往具有较强的历史效应的特点,行准 SY/T 0541—94“原油凝点测定法”比较科学。此法把经 预热至某一选定温度的油样装入凝点试管中,以0.5~ 1℃/min的降温速度冷却原油至高于预期凝点8℃时,每 隔2℃观察一次试样的流动性,直至将凝点试管水平放 置5s而原油不流动时的最高温度,定义为该试样的凝点。 测试的方法步骤见具体标准。
§5.3原油粘度的测定 目前旋转流变仪的同轴圆筒系统在室内测定原油粘度或表观粘 度的应用比较普遍。现着重介绍用旋转流变仪的同轴圆筒测量系 统测试原油的动力粘度或表观粘度的有关问题。 一、原油动力粘度的测量 目前在测量牛顿流体的粘度时,相对测量误差一般允许在3%以 内。一般当油温高于原油的凝点TZ+(10~15℃)以上时(TZ应 是在相同热力条件所测的凝点),原油常常呈现牛顿流体特性。 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得首先确定原油被加热的温度,并测出该加 热温度下原油的凝点,则可估计某测温下原油的流变类型。如果 测温比凝点高得多,可以肯定原油呈现牛顿流体特性,就可任选 一剪切速率档,测出对应的剪切应力值,根据公式 = ,即 可求得值。
然后运到实验室。
在油样的运输和存放中,由于环境温度等的变化,原油可能分
层或析出蜡晶并粘附在桶内壁上,致使桶内原油不均匀。因此, 从桶内取油样前,必须充分搅拌桶内原油(必要时还需适当加 热),先装到一个较大的容器内(必要时容器也要预热),再搅 拌均匀,然后分装到较小的磨口瓶内(一般可用100ml瓶)密封 保存,可作为组成相同的基础油样。 二、预处理 理论上分析,最好将已分装的油样,统一加热到原来所处油 层的温度,以恢复它在油层中的原始构成状态,但由于在开采过 程中层位变迁,以及采油和集输方法的不同,难以确定原油在油 藏中的真实温度。而且外输原油往往是不同区块经多路集输的混 合原油,因此,原始的温度就更难确定了。目前,为使原油成为 均匀溶液,一般选用80℃作为预处理温度。
二、非牛顿原油表观粘度的测量与实验数据处理 呈现非牛顿特性的含蜡原油,其表观粘度是一个条件性很强 的指标,因此作为基础物性参数,测定表观粘度时需要根据研究 应用目的和原油流变性基本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和实 验条件。 下面所述是测定原油在某温度下的动平衡态表观粘度的常规 方法,规定条件为:将原油加热至选定的温度,装入流变仪后静 态降温,降温速度控制在0.5~1℃/min之间,将油样降至测温后, 恒温20min(根据流变仪特点和测温的高低,恒温时间可适当减 小或延长),使被测油样温度一致。选定5个以上剪切速率档, 首先选其中最低的剪切速率档测试,测得此恒剪切速率下剪切应 力随剪切时间变化的曲线。若τ值不随时间而变,说明此温度下 的原油尚无触变性。如果τ值随剪切作用时间而下降,说明此温 度下的油样已具有触变性。
工程上常用凝点或倾点作为原油管道停输后管内原油胶凝可能 性的判据。为保证管道停输后能安全再启动,SY/T 5537— 2000“原油输送管道运行技术规范”和SY/T 6469—2000“原油管道 加降凝剂输送工艺技术规范”规定,原油进站温度应高于其凝点 以上3℃。但由于不同原油在凝点附近的粘温关系以及胶凝结构 与温度的关系特性不同,象典型的含蜡原油其在凝点以上3℃的 粘稠程度有时很小,但随温度的降低,其粘稠程度以及屈服值大 幅度升高;而稠油类的原油,即使在远高于凝点的温度下,其粘 度仍非常高,因此,这种以凝点为参考温度统一规定各类原油安 全输送温度的方法,具有不小的局限性。 凝点的测定方法简便,设备简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快速监 视原油的流动性能的变化。原油的凝点与其低温粘度、触变性和 屈服应力的测定密切相关,常常首先测定该油样的凝点,根据凝 点的高低来制定其它各项指标的实验方案和测试方法。
度的加热时,即使其流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低温
流变性也比未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处理时的好。而实际工程中,例如含蜡原油的管道加热输送中,原油并未进行80℃的预处理,
那么,室内经预处理后测得的原油低温流变性就会比工
程实际条件下的好,这种数据在实际应用时,可能会带 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对原油80℃的 预处理。
(3)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是否出现屈服现象等。
常用流变方程中常数的求解,可按如下方程计算:
n ,求解K、n值 幂律流体方程: =K
i lg i · i N lg i lg lg n i ) 2 ( lg i ) 2 N (lg
对于已出现触变性的含蜡原油,必须测得各剪切速率下对应的
动平衡剪切应力(一般5min读一次数,当连续4各读得的剪切应
力,其变化值不超过5%,即认为达到动平衡态)。采用由低至 高逐级改变剪切速率档的方法,目的是使油样的剪切速率逐渐递
增,相应的内部结构破坏程度逐步加大,以能较快、较准确地得
到各剪切速率相对应的动平衡状态下的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这 是含蜡原油的非牛顿结构特点所决定的。采用上述由低到高逐级 变换剪切速率档测动平衡剪切应力的方法,一个测温下,只需一 又能得到重复性较好的结果。在我国用于原油粘度或表观粘度测 定的标准有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0520—93“原油粘度测定— —旋转粘度计平衡法”。
个油样,就能测到一条动平衡态的流变曲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在双对数坐标上描绘流变曲线。流变曲线变化的趋势有可能
出现如图5-2所示的多种情况: (1)流变曲线为一条斜率等于1的直线,(如直线①),则可判 断原油呈现牛顿流体特性。 (2)若连线为一条斜率小于1的直线(如直线②),则可判断原 油呈现假塑性流体特性。 (3)若连线有可能出现折点的直线段或光滑曲线(如曲线③), 则有两种可能,要结合实验现象来分析。即若在实验中发现有屈 服现象,这时就可按光滑曲线来处理,该实验条件下的原油,呈 现屈服-假塑性流体特性。若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屈服现象, 就可将实验点的处理成有折点的两直线段,原油呈现假塑性流体 特性,只是在不同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流变方程不同。( 4 )若 实验点的连线为凹向剪切应力轴的光滑曲线,则可判断原油呈现 屈服-假塑性流体特性(如曲线④)。
我国用于原油凝点测定的标准有
国标GB/T510-83“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行准SY/T 0541—94“原油凝点测定法”。 GB/T510-83规定,将装有试样和温度计的试管加热至50±1℃后, 在室温中静置降温至 35±5℃,再将试管直接移至比预期凝点低 7~8℃的冷浴套管中冷却,当试样冷却到预期凝点温度时,将试 管倾斜45°并保持1min,然后观察试样液面是否发生了移动。如 果试样表面移动,则重新加热到 50±1℃,改变预期凝点温度, 重复实验,直至某实验温度能使试样的液面停留不动,而提高 2℃又能使液面移动时,取液面不动的温度作为试样的凝点。由 于 GB 规定,当液面移动时,必须重复加热至 50℃后再重新测定, 那么,这种重复加热和多次的试管倾斜往往会恶化那些对加热温 度等历史较敏感的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造成原油的凝点偏高, 并且实验的重复性很差。因此,GB/T510-83不适用于对加热温 度和剪切比较敏感的油样。
而老化,使实验结果有所增大。不同组成的原油,随
存放时间而老化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已预处理 的一批油样,要抓紧时间尽快完成一项实验研究,在 分析实验结果时,应注意这一潜在因素的影响。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少含蜡原油来说,
80℃往往是其最优或较优的加热温度,经上述80℃预处
理后,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往往较好,这时再进行不同温
( i ˆi ) 2 R 1 ( i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