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一、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m 的浅海区、河流、湖泊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等3.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在我国的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思考启迪] 三江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气候温凉,冻土发育,夏秋多雨,蒸发较弱,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三、湿地资源问题 1.成因与表现2.洞庭湖萎缩⎩⎪⎨⎪⎧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大 规模地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问题增多四、保护湿地1.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3.案例[温馨提示] 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但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对湿地进行开发时,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
如果盲目地开发,可能使湿地失去了生态价值,最终经济效益也会失去,社会效益也将不复存在。
[教材P43活动]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物种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教材P44~45活动]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
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
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的含义是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
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的后来需要。
图2-11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
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
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在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知识点(一)| 湿地及其功能———————情景导入先思考———————江西东鄱阳湖湿地公园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鄱阳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西鄱阳县境内,地处鄱阳湖的东岸,总面积3.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万公顷。
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等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在此之前还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江苏溱湖湿地公园等被列为首批国家湿地公园。
(1)什么是湿地?提示: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为什么要建立湿地公园?提示: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湿地的含义二、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其功能主要有:三、我国典型的湿地资源———————方法技巧很重要———————1.“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
2.分析湿地形成原因的思路和方法(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应用体验不可少———————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这四处景观中,不属于湿地的是()A.①B.②C.③D.④2.作为湿地,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有()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调节气候③调蓄洪水④观光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图中湿地,最能体现“地球之肾”功能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1.A 2.D 3.B第1题,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
第2题,河流不具备调蓄洪水的功能,它是行洪的通道。
第3题,“地球之肾”体现的是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三处湿地中,净化水中污染物最强的是滩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有湿地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湿地所起的作用是()A.减小风浪,保护海堤B.增大摩擦,减小风速C.保护水鸟,涵养水源D.防风固沙,保护海岸5.假设沿海湿地受到石油污染,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调蓄洪水的能力B.航运价值C.沿海滩涂的养殖业D.旅游观光功能解析:4.A 5.C第4题,沿海的湿地对海浪能够起到阻滞作用,减小浪高,减弱海浪的侵蚀能力,从而起到保护海堤的作用。
第5题,沿海湿地因为石油污染,水质恶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受影响最大的是沿海滩涂的海水养殖业。
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情景导入先思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经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强调,在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或占用湿地和擅自采砂、取土等10种行为。
(1)安徽省为什么要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提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资源遭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下降。
(2)保护湿地资源,除建立法规外,其他具体措施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提示: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二、湿地的保护措施1.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2.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湿地能力。
———————方法技巧很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1)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
(3)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4)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
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水量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据此完成1~3题。
1.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A.冬季B.春季C.夏季D.秋季2.20世纪80~90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D.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3.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B.气候的变化程度C.人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程度D.自然环境中土壤肥力的高低程度解析:1.C 2.A 3.A第1题,“弱水”是内流河,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最多的季节是夏季。
第2题,下游湖泊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应该是下降,而且这不是原因。
第3题,沙漠中有水的地方才有绿洲,因此,绿洲是否稳定,取决于水源的保证程度。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4.C 5.A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