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dna分子的结构》一等奖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情感目标】: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新知准备: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教学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实验报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第___组【实验原理】1、dna分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2、dna分子由两条_________排列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____________排列在外侧,_______排列在内侧。
【材料用具】dna基本组成单位塑料模型【方法步骤】依据自己构建的模型,填写下表探究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从总体上看,dna是一种什么结构?是由几条链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如何?(2)dna分子中外侧排列的是什么?内侧排列的是什么?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哪一部分是dna的基本骨架?(3)dna中的碱基是依靠什么结构连接起来的?遵循什么原则?拓展延伸:双链dna分子中各种碱基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a= , g= , a+g= ,也就是:(a+g)/(t+c)= 小试牛刀: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多少?探究2、dna分子的特性:(1)不同dna两条长链上的什么结构是稳定不变的?(2)什么结构是千变万化的?(3)每个dna分子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吗?(4)以上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dna的什么特性?课堂反馈:1、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至少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是()a.8b. 24c.16d. 122、如下图所示,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3、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a.四种脱氧核苷酸 b.碱基对c.脱氧核糖和磷酸 d.核糖核苷酸4、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a、两条主链上的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b、配对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g,t—cc、各个碱基对的平面之间呈平行关系d、碱基对排列在双螺旋的内侧课下思考:如何以构建的模型为基础,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dna分子是如何完成复制的)?dna分子的结构预习案教师寄语:细心决定成败,完美永无止境预习目标:1、熟练掌握dna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
2、熟读课本,初步思考如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预习提纲:1、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模型,并因此与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dna又称,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由一分子、一分子、一分子组成)。
组成dna的碱基共有种(符号表示为),脱氧核苷酸共有种(名称是①、②、③、④)。
3、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平行的长链而成,排在外侧的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通过连接起来的排列在内侧。
碱基对的组成规律是与配对,(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反之亦然,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原则。
初步思考:1、脱氧核苷酸的三部分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2、一条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3、两条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用图示表示《dna分子的结构》教案青岛胶南一中王淑贞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讨论法、演示法五、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先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再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而是先让学生依据4个科学研究资料,逐步探究如何构建脱氧核苷酸、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从而一步一步地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通过探究构建模型的过程,学生就会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内容,同时还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然后以构建好的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模型、主动探究得出dna结构的有关知识,再由学生总结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由于考虑到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答遗传信息多样性,所以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构建的dna模型,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篇二:《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摘要《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以问题串贯穿教学设计,目的是带动学生思考。
在处理抽象的教学内容时采取了模型实例,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 dna分子的结构问题探究模型构建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1、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dna雕塑图,进行相关的案例介绍。
创设情境: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考虑到dna分子比较抽象,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的雕塑图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情景问题中“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点出了dna在生物高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阅读资料分析,知道dna分子结构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指导学生快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故事,知道dna结构的建构历程,同时获知dna分子结构特点。
探究的问题情境有:(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篇三:dna分子的结构教案dna分子的结构教材分析: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难点突破方案: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 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具有双链结构。
2. 组成元素:c、h、o、n、p3.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 t、 g、 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结构:双螺旋结构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具体过程用ppt展示3.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 dna分子的结构特性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