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暴力研究

语言暴力研究

语言暴力研究作者:陈禹风张毅楠赵敏刘子文“语言暴力”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一个词汇,但是生活中的语言暴力早就困扰着人们,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样使虚拟世界的语言暴力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语言暴力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认识这种现象并找到合理的改善方法。

一、语言暴力的界定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一)语言暴力的界定对于语言暴力,学者们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语言暴力就是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有这样的界定:“是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是暴力在语言的表现”;还有人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

这里第三条的定义更为人接受。

西方学术界根据语言暴力的内容将其分为五类: (moderate Violence)含有轻微暴力内容;(mild sexual situations)含有轻微性爱内容;(mild coarse language)含有轻微粗俗语言;(suggestive dialogue)含有轻微暗示性的对话(通常谈论性方面)。

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更强调语言暴力主要是言语内容具有暴力性质。

但是,从对语言暴力“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一点影响来看,形式上的语言霸权同样应该成为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

语言暴力有更广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区分。

显性的语言暴力我们容易理解,即是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在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明确,多以语言的攻击性强为体现。

“骂”就是这样一种否定性语言的极端形式。

而隐性的语言暴力其言语内容并没有攻击性,是形式上的精神摧残。

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了,他的喋喋不休使孙悟空双手抱头,大呼救命,更甚至使看守他的小妖自尽而亡。

这类“语言暴力”中的“语言”内容没有暴力色彩,但说话者不顾听众反应,自顾自地表达,强聒不舍,令听者欲罢不能,取消倾诉和对话的可能。

还有,隐性的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多在思维逻辑上动脑筋,所以更为隐蔽,较难察觉。

(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语言暴力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场所、其程度性质以及接受对象、不同载体、不同行业分为不同的类型。

需要重点了解的是语言暴力涉及的“重灾区”,这样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1.现实世界的语言暴力(1)校园中的语言暴力校园中的语言暴力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师对学生,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诸如“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要不想学就回去”等语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一种发生在同学之间,比如给别人起绰号(对身体缺陷,姓氏等)、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等。

但是起绰号并不总是表达憎恶或者讽刺的意思,一部分人认为叫绰号是跟自己关系好的表现,所以也要区别对待。

(2)家庭中的语言暴力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值的时候,家长往往在言语上会给孩子施加压力。

常见的,家长对孩子采用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真后悔生了你”、“你就这样,长大了没出息”、“再哭我就打死你”、“你太笨了,某孩子比你强很多”、“你笨的要死”、“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东西”等话进行语言攻击,给子女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3)社会行政中的语言暴力事实上,“语言暴力”不仅仅发生在校园, 在一些政府“窗口”单位, 特别是涉及行政执法的公检法、工商财税等部门的某些人员那里, 虽然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已大大减少,但出口成“脏”,动辄威胁、辱骂当事人的事情还屡见不鲜。

这类“语言暴力”不仅对被施暴者造成了伤害,也影响教学、执法等效果, 甚至酿成人间悲剧。

2.虚拟世界的语言暴力虚拟世界的语言暴力,不论是在游戏里、博客论坛里还是网络八卦中,语言暴力主要形式表现为以下四类:文化大革命特征的词语、羞辱谩骂性言辞、谣言、人肉搜索。

网络语言暴力简陋、粗俗,使语言丧失了美感的魅力,然而,它却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要彻底根除尚属不易。

可预见的是,伴随社会发展,网络语言暴力存在不断升级、不断创生的可能,将来其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二、语言暴力成因分析(一)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1.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匮乏及缺失从整体上看,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和急剧变化的时代对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同时,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与能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善于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顺利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师确实不多。

2.我国教育制度的精英化价值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不公现象是当今议论最多的教育话题。

它的表现首推“以城市为中心”。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像其他资源分配一样不遗余力地向城市倾斜,重点学校制度更加剧了这种倾斜。

另一方面,教师在这种比,评,争,拼的环境下自然会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挥之不去,这种压力又会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

在压力面前,师生关系冷漠疏离,教师往往容易失态。

3.教师培训存在漏洞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只注重课程的教学,而没有涉及学生心理呵护方面的内容。

4.学校教育管理与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的功利化与工具化——培养“人才”而不是“人”,使得教育者不再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多方面发展的人。

5.学生因素一些学生由于任性对其他同学实施语言暴力,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还有些同学故意使用暴力语言伤害他人,就是要用他人的缺点,劣势,甚至要挟,告状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家庭语言暴力的原因1.源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家长和孩子在家中地位不平等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要低于自己的,并且常常将自己作为一个“绝对权威”的形象出现,认为孩子对自己应当是“服从”的,不顾孩子内心的需要,以强硬的方式对待孩子,从而不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表现得比较强势。

2.来自家长自身的情绪压力,将其转嫁到孩子身上当外界的其他原因使自己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或产生较大情绪问题,如特别地抑郁、愤怒、生气,但却又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身调节来缓解这种压力时,家长常常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3.受原生家庭影响,家长将习得的教育方式延续到了孩子身上所谓原生家庭,就是家长自己从小生活的家庭。

也许在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就经常出现“语言暴力”的现象,那么在慢慢地成长过程中,自己便渐渐习得了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或说话模式,当自己有孩子之后,也不知不觉地用这种习得的教育方式或说话模式对待孩子。

(三)新闻中语言暴力的原因1.历史遗留因素传媒的语言暴力是社会语言暴力的组成部分,政治的暴力语言是其产生的源头之一。

从反右到“土改”再到“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文革”时期,传媒的语言暴力是政治斗争的直接“映射”,是政治斗争的“传声筒”。

“打、批、斗、砸、破”等字眼都是当时报刊上的高频字眼,一些明显带有人身攻击、侮辱色彩的词语更以革命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被使用,如“臭老九、黑五类、反革命、牛鬼蛇神”等,语言直接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如今时过境迁,随着“文革”的结束,“阶级斗争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场语言暴力的浪潮也渐渐销声匿迹。

但是“文革”式语言已经成为汉语的“隐疾”,时时复萌。

2.媒体报道的低俗化媒体对大众低俗化的一味迎合是媒体语言暴力滋生的土壤。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

通过“骂战”、“桃色”、“猎奇”等炒作手段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销量成为媒体盈利的关键。

3.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为了所谓的“眼球效应”忽视甚至彻底放弃这种责任。

但是有不少媒体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俗要求,蓄意浮夸,扭曲事实,滥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新闻人物进行人身攻击。

德国著名哲学家本雅明( Benjamin,W.)在他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把语言分为人的语言、神的语言与物的语言三大类,指出“人类的语言存在就是为事物命名”。

语言暴力是人的语言的变质,之所以变质,首先正是背离“真实称呼”,它歪曲了被命名对象的真实内涵。

(四)网络八卦中语言暴力的原因1.网络自身特点2.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a.中国传统思维中“道德本位”及“道德批判”的影响可以说,造成今天“网络语言暴力”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历史上长期“语言暴力”的实践内化于个人意识的结果。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辩论宏肆著称,其“辟杨墨”一节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初看议论澎湃,无可辩驳,但稍作分析就漏洞百出。

为什么“为我”就是“无君”,“兼爱”就是“无父”,而“无君”、“无父”就等于“禽兽”?这种不诉诸逻辑思维,而以预设“道德制高点”的方式对他人尊严肆意践踏的辩论方式从此成为一种传统,余波流传,直至近代。

熟悉新闻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曾就中国之前途展开过多次论战,论战中双方亦以“语言暴力”相加,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阵营的《中国日报》攻击康有为是“斯文败类”,称梁启超“志趣薄弱,见风使舵”《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新民丛报》不敌求和,《民报》不允,宣称“犁庭扫穴,不留余种”。

直至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进步党两派报刊互揭老底,攻击隐私,我骂你是“贼党”,你骂我是“贼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今天出现在网络上大量诸如“人渣”、“禽兽”、“畜生”之类的道德批判,与这种传统何其相似!b.西方流行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西方的流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而且其影响呈逐步扩大之势。

而流行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与网络活动的参与者同样是以青少年为主。

我们不否认这些流行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因素,比如其尊重个人的独特性和自我选择等等,但是这一文化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现代西方流行文化中宣扬的暴力,反体制,无政府主义,性滥交和迷恋毒品等元素,正是这种负面性的典型表征。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中充满了赤裸裸的暴力场景,无法无天的飙车、破坏公物、袭警、杀人、强奸等等,在青少年中有巨大影响的网络游戏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血腥、黄色等刺激性因素,而这些因素与网络游戏强烈参与性的特点相结合,比之单向度接受的影视、文字等信息更具冲击力和影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