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一、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al );二是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
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则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
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价的,需要耗费一定的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都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他所论述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念大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表现为人的健康、体力、知识、技能、经验和其他精神等,一句话,表现为人的素质;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型的人力资本是稀缺的;三是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于教育、健康等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支出是生产性的;四是人力资本像一切资本一样应当获得回报,人的时间的经济价值提高是一种趋势;五是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进行1)通过正规教育。
这种投资形式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劳动者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劳动者的学历构成,清楚的判断和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庭和劳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人力资本存量。
2)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这类投资方式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本构成中的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存量。
其表现是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专业技术等级。
3)健康保健。
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对于孩子的培养5)劳动力迁移劳动力流动费用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或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宏观上,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程度;在微观上,可以使人力资本实现最有效率和最获利的使用。
所以,它是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下特征:1)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动态变化的特点与投资于工程建设相仿,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连续进行。
马克思认为:如果工程不继续进行,已经在生产上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力,就会自白地耗费。
即使以后工程恢复了,它在这段间歇时间里也会不断损坏。
②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体现为在生命历程的各阶段上都要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个人在完成一定的正规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要接受各种在职培训,退出劳动过程还要参与多种继续教育。
不能因为处于生命历程中的某个阶段而中断人力资本投资,中断即是人力资本的贬值。
从时间跨度上讲,人力资本投资要贯穿于人的一生,此即人力资本的长期性。
另外,纵观人生,不同时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内容、目的等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逐步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要求,最终带来生产的提高、社会的进步。
2)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就个人而言,当个人为实际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时,他是在进行自我投资,表现为投资主体与客体的高度同一性。
当他人(如国家、社会团体、企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投资客体本人实际上也是投资者,因为他(她)至少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劳动。
这是一种形式的投资。
倘若投资客体本人没有自身时间、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付出,他人为投资主体所进行的投资活动便会中断、失效。
因此,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投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3)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致性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收益,“谁投资,谁收益”,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
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潜藏于人体之中,与人体具有不可剥离性,只有通过对其载体一人进行投资,方可获得。
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获益者往往是个体之人,即投资对象,而投资者只有通过投资对象的活动才能受益。
再者,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由社会、企业、个人三方中的任何一方承担,但收益却三方均可获得。
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形式多样物质资本投资收益形式一般表现为物质产品产出、服务产出及其折合的价值产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等。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除了表现为上述形式之外,还表现为人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水平、健康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发展,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等多种形式。
5)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人力资源最初的投资是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如在小学期间的教育投资,可能需要经过一二十年才能体现出来。
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滞后性。
但是,人力资本在见效后,就能体现出受益的长期性,因为人力资本能够长期使用。
6)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倍增效应人力资源投资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在1900~1957年间的物质资源的投资收益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进行详细调查和计算,发现在这段时期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是物质资源投资收益的率的5倍。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和物质资源的投资相比,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有更高的效益。
7)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具有递增效应物质资本投资有个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学发现了土地肥力递减的趋势。
唯独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却具有收益的递增效应,即在人力资源上投资得越多,经过一段特定的时期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也将越多,这将克服其它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四、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中,加里·贝克尔把以往宏观的人力资本研究转向微观的人力资本研究,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继往开来的研究,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现象。
他认为,当投资教育和训练的收益大于不投资教育和训练时,人们就会着眼于长远,积极投资教育。
而如果教育在经济上是重要的,那么教育的货币回报率也必然是显著的。
他根据过去 40 年的资料分析,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只受过低等教育的人,薪酬差距日渐扩大,可以说,知识的确有价。
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非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高。
一方面,虽然人力资本的投资往往出现融资困难(因为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难于办理抵押手续,所以很难向金融机构借到钱来进行自我增值投资),而且人力资本是一种流动性极低的资产,因为它不能被出售。
但另一方面,每个理性人,都会根据收益和成本,去决定对教育、在职培训、医疗(健康资本)等投资的多少。
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除了货币收入外,还有职位提升、工作满足感及文化等非货币收入,至于投资成本,则主要取决于花在这些投资上的时间所被放弃的价值,例如,利用周末时间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用周末时间赚钱所得的收入。
投资收益远远大于投资成本,因此,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实在极其重要。
在这方面,日本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以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充分说明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1945年二战之后,战败的德国和日本千疮百孔,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内失业率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三位数字,许多企业陷入了破产的命运。
在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对日本的前景做出了分析,认为日本要恢复到战前原有的发展水平,至少得花费数十年的时间。
然而,实际上,日本从1945到1960年,只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从百般凋落的衰败状态中恢复过来,并最终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上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相比于同时期的日本却远远落后,早在六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多多的发展水平,而中国却停留在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日本相对于中国有许多不足之处,国土狭小,人均耕地面积少,国内资源也缺乏,但是却能如此迅速之发展,虽然隐含了很多其他原因,但从本质上讲,却离不开对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资。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和教育将取代物质资本并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主要的作用。
的确,从中国和日本的发展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投入与产出之间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重要的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贯彻教育优先的国策,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进行教育投资。
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日本迅速崛起并参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短短15年就实现经济恢复,并在1968年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体。
近年来,虽然日本面临日元升值、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危机,但是凭借着一百多年对于教育的不断投入和扩展,日本经济总能屡创奇迹,保持高速发展。
当前日本又开始进行更为深刻的第三次大规模教育改革,并力图通过新的教育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确保日本世界强国的地位。
对于教育的投入,必定会收到多样化的、长期的、倍增的回报。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而对于每个个体的投入,他的受益方一定是社会、企业和个人三方。
因此,中国应当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减少教育上的行政干预,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主体多样化,从而真正使我国成为教育大国,人才大国,人力资源投资大国。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中华民族取得长远而稳定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