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届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2020届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高三联考文综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一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

下图为1951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受亚洲高压的影响,下列地区自1951年以来,冬季气候特征最稳定的是A. 日本群岛B. 中亚C. 中国D. 东西伯利亚2. 与亚洲高压1025hPa等压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是A. 海陆位置B. 洋流性质C. 海陆温差D. 地形地势差异【答案】1. B 2. C【解析】1. 1025hPa等压线的任置变动反映亚洲高压的强弱及其位五,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显示中亚地区该线位置最稳定,说明中亚地区受亚洲高压影响的冬季气候最稳定,所以B正确。

2. 由于海陆热力生质差异导致网纬度海陆之间产生温差,海陆溫差越大,.陆地上因气温低而形成的高压越强盛.高压控制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海陆温差与亚洲高压控制范围呈正相关关系。

拉斯受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面积约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

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显著的风力地貌。

下图中a图为拉斯受丘陵的位置示意图,b图为丘陵局部地区景观图,c图为拉斯受丘陵地区各月和每小时的强风频率分布图(南极中山站数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作为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下列推测与拉斯曼丘陵的自然环境特征相符的是A. 稀疏灌丛分布,风力作用强B. 冰川作用强,多曲折幽深的峡湾C. 暖季苔藓地衣生长旺盛,流水作用弱D. 海浪作用强,沿海陡崖沙滩交错分布4. 关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强风的描述,正确的是A. 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大,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小B. 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小,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大C. 夏季强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D. 冬季和春季7~12时常出现强风5. 拉斯曼丘陵地区常年风力强劲风力地貌却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①冰川侵蚀了风力地貌②风力变率大③地表碎屑物少④地表被积雪覆盖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3. C 4. B 5. D【解析】3. 该区域为南极高寒地区的大陆边缘,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故风力、冰川、海浪作用明显,水体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流水作用在该地区表现较弱,气候严寒干燥,无法发育灌丛植被,短暂的暖季苔原植被(苦藓、地衣)生长迅速、旺盛,南极大陆由巨厚现代冰川覆益,基底陆地很少出露,故峡湾、海岸地轮难以形成,所以C正确。

4. 从图中可知,南半球春季至夏季(9月至次年2月)强凤频丰变小,南丰球夏季至秋李(12月至次年5月)强风频率变大。

南丰球冬季强风频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季14~20时常出现强风,所以B正确。

5. 拉斯曼丘陵地区虽然风力强度大,稳定性高,但是由于地表松长物质(沉积和风1碎屑)稀少,加之积雪的覆益,使地表裸露时间短暂,大大限制了风力作用的进程,故风力地貌不明显,所以D正确。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是描述植被群落及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

我国华北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

下面左图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右图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左图中甲、乙、丙生态区与右图植被覆盖度曲线匹配正确是A. 甲—1、乙一Ⅱ、丙—ⅢB. 甲一Ⅲ、乙—Ⅱ、丙一ⅠC. 甲一Ⅱ、乙一Ⅲ、丙一ⅠD. 甲一Ⅲ、乙—I、丙—Ⅱ7. 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右图中I曲线代表的生态区A. 对北京的环保效益更明显B. 为京津唐地区提供的生活消费物资更丰富C. 生物多样性更丰富D. 土地生产力更低8. 与I、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 草场过度放牧B. 作物成熟收割C. 森林过度采伐D. 雨季光热条件差【答案】6. C 7. D 8. B【解析】6. 根据资料可以判断左图中甲为农业生态区、乙为森林生态区,丙为草原生态区右图中因为森林植被比草原植被覆益度高,农业区受不同耕种状态影响而出现明显的波动,所以I为草原生态区,Ⅱ为农业生态区,Ⅲ为森林生态区,故C正确。

7. I曲线代表草原生态区,故其对北京的环保效益不会比其他区更明显,京津唐地区的生活消费物资主要来自农业生态区,生物多样性小于森林生态区,草原土壤土地生产力低于其他两区,所以D正确。

8. I曲线代表草原生态区,Ⅱ曲线为农业生态区6 月为华北夏粮等作物的收获季,耕地裸露故植被覆益度显著降低,所以B正确。

复种指数即一年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也就是一年内同一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

下图是1998-2012年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①、②、③地区2007年复种指数较2006年均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A. 灾害损失大,农民的播种积极性降低B.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C. 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出口量减少D. 推广农业机械化显著提高了单产量10. 图示期间,①地区复种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A. 气候变暖变干旱B.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C. 国家惠农力度减弱D.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1. 影响④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最可能是A. 地形崎岖,耕地零碎分散B.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C.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D. 土壤贫瘠【答案】9. A 10. D 11. B【解析】10. 1998--2012年,①地区(东部地区)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占用耕地,部分农业人口从事非农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

11.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④地区复种指数低,为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气溫偏低,热量不足,所以B正确。

【点睛】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分、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

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国及黄土沉积物特征与厚度分布。

(1)描述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

分别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度的影响。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分析推断图中最厚处黄土会发生的变化。

(3)说明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对黄土厚度、水、肥的正面意义。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①位置: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

②山地:首先是山地阻挡减弱了西北风,拦截并沉积黄土;同时也减弱了对已沉积黄土的风蚀和搬运作用。

图中有两处厚度最大,一处是六盘山西边附近,因位于贺兰山和乌鞘岭的山口地带,又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受狭管效应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后受六盘山的阻碍作用,沉积最厚。

(另一处,则是贺兰山的海拔对风沙的拦截和减弱作用较弱,使细小的黄土吹往并沉积于更远的该地。

③降水:降水多少与集中程度影响流水侵蚀搬运的强弱,从而影响黄土厚度。

(2)缺少了山地的减弱风力和拦截沙土作用,黄土会向更远处沉积,(2分)降水比现在增多,(2分)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黄土厚度进一步减少。

(2分)(3)水平梯田比坡耕地减慢坡面流速,(2分)同时利于地表水下渗,(2分)一方面减少坡面径流,减少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保土;另一方面利于黄土保墒保肥。

...... ...(1)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受狭管效应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后受六盘山的阻碍作用,沉积最厚。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缺少了山地的减弱风力和拦截沙土作用,黄土会向更远处沉积,降水比现在增多,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

(3)水平梯田比坡耕地减慢坡面流速,具有的意义可以从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减少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回答。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更多的闲暇时光放在了能够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上。

如近几年,培育养植多肉植物风靡全国。

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宫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物生存的需要,等待雨季的到来。

材料二非洲的纳马夸兰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几场雨水或大雾,就万物复苏、竞相生长、百花齐放。

下图为纳马夸兰地区的位置示意图及某种多肉植物的生境。

(1)分析概括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

(3)如果我国多肉植物爱好者从该地大量引进多肉植物推测该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答案】(1)数量大:①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②早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③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④雨季降水有利于多肉植物充分吸收储存水分;⑤适宜地区面积广,种类多:⑥纬度跨度大,分布范围广;⑦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

(2)夏季,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降水少;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

(3)过度采挖加剧纳马夸兰地区土地荒漠化;导致纳马夸兰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可能因生物入侵而产生生物灾害;破坏我国本土生态平衡;造成病虫害传播等。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