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则传递函数 。 例3.速度控制系统。 1)运放:微分方程 ,传函
2)运放Ⅱ:微分方程 ,传函 3)功放:微分方程:, 传函: 4)电机:微分方程
由于传函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情况 迭加原理有: 5)测速机:微分方程 ,传函 6)总系统传函:(各部分传函合并后即可,也可根据总系统微分方程 求) 微分方程:
对应。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且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原则上 不能反映系统在
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4)传函是系统的数学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
函。在同 一系统中,当取不同的物理量作输入或输出时,其G(s)一般也不相同,但
却具 有不同的分母。该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形成的方程叫特征方

。如网络,-回路。
(四)微分环节: 1.微方: 2.传函:,只有一个零值极点。 3.响应:,则
——脉冲函数 若, 则——阶跃函数
因此微分环节能预示的变化趋势。
如测速机:当时有 运放组成的微分器:
*实际系统中,微分环节常带有惯性, 如右图的网络: 当时,才有
(五)一阶微分环节: 1.微方: 2.传函:,有一个负值零点。 *同样实际中常带有惯性,如右上图的网络:
化处理,常用的方法――小偏差法,此法只适用于 非本质性非线性元件,对于本质性非线性将在 非线性系统一章中讨论。 ★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可表示为:y = f (x) 若取某一平衡状态为工作点。 如A点.: 当时, ,如B点。 设函数y = f (x)在附近连续可导,则可将函数在附近展开成台劳级数:
(4)一般表示法: 系统可能还会有零值极点,若为个,则有: 在此:
二、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从上述传函的一般表示中看出,任何系统均由、等环节组成,此为 典型环节。 (一)比例环节:
1、微分方程:c(t)=Kr(t) 2、传函:G(s)=K. 既无零点也无极点。 3、响应:若r(t)=1(t),则c(t)=K1(t)。
可研究初始条件为零的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
一、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以网络为例。 ,设, 则有 。 其中随形式而变, 而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及参数确定。 令, 则有 若不变,则不变,所以的特性完全由的形式与数值来决定,且将 传到了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表达了传递信号的性质和能力,故 称它为RC网络的传函。 1、 定义:对于线性定常系统来说,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拉 氏变换之比叫做
当变化量很小时,可忽略高次项。 则有:
这就是y= f (x)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表示----用斜线代替曲线。 对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 同样的处理方法: , , 当很小时,有,其中及。 例5.铁芯线圈:或
设原来处于某平衡点,则;且工作过程中只在附近变 化: 则 ∴ ∴; 即--------线性化增量方程。 实际使用时为: 。 结论: ⑴ 线性化增量方程:以平衡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而得到变量对平 衡点的增量方程。
传函: 2.性质与说明:
(1)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 性质,且所有系
数均为实数。 (2)传函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
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r(t)的形式无关,也不 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函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数学模型,而形式上和系 统的动态微方一一
解:在F(t)作用下,若弹簧恢复力和阻尼器阻力之和
不平衡,则质量 m 将有加速度,并使速度和位移改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假设弹簧是线形的,则; 假设阻尼器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则,
∴,即-------二阶微分方程
令 则有
(3)
比较(2)、(3)式可以发现:当两方程的系统相同时,从动态性能的
角度看,两系统是相同的。这就有可能利用电气来模拟机械系统进行实
代数运算,且可查表,简单实用。 步骤:⑴将系统微方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以
为变量的代数方程,其初始值取系统t = 0
时的对应值。 ⑵解代数方程,求出c(s)表达式。
⑶将c(s)展开成部分分式。 ⑷进行拉氏反变换,即得微方的全解c(t)。
例7 、RC网络,K闭合前C上有, 求K闭合后的。
解:K闭和瞬间, ,则
令,则,只有当时,才有。 (六)振荡环节:
1.微方: 2.传函:
有两个极点: (1) (2) (3)为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4) 一对共轭负数根。
3. 响应:当时,四种不同的 响应如图所示。实际中如枢控电机、R-L-C 网络、动力系统等等。 (七)延迟环节:(输出延迟后复现输入)
1.微方: 2.传函:(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
程) (5)传函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
义: ①指r(t)是在时才作用于系统,在t=0-时,r(t)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②指r(t)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c(t)及其各 阶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3.电网络用复阻抗法求传递函数: 例4 、有源网络求。 解:∵点为虚地点,∴
模型—客观实际物体的代表。如电机模型,机械零件模型等。 几何模型—几何尺寸放大或缩小。(如建筑物预先做的模型) 模拟模型—物质相似的量间的模拟。如电气模拟机械,也叫物理模 型。 数学模型—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一种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 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代数方程。 静态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各阶导数为0),描述变量之 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诸变量动态关系得数学表达式。 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函 数、动态结构图、信号流图、脉冲响应函数、频率特性等。 用数学表达式描述自控系统,首先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准 确性和简化性之间应全面考虑,在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简化数学模 型。
重点
1、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2、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由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 4、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4、....等概念及求取
难点
微分方程的列写与求各种传递函数
§2-1 引言
为使其设计的系统能满足要求,须对系统的过度过程在理论上进行 分析,掌握其内在规律。为此将系统的过度过程用一个反映其运动状态 的方程式表达出来,再加以分析和计算,即为建模。它是分析、设计控 制系统的第一步。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方,虽思路明确,简单实用。但如果系统参数改 变,特征方程及其解都会随之改变。要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响应的 影响,就必须多次计算,方程阶次愈高,计算工作量越大,故引入另一 种数模—传递函数。它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也是经典理论 中两大分支—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基础。利用传递函数不必求解微方就
例1. RC网络, 为输入,为输出列微分方程。 解: ,
(1) 令T=RC为时间常数,则有
---一阶微分方程。 例2.R-L-C 电路,为输入,
为输出列微分方程。 解:

故 — 二阶微分方程 令 均为时间常数。
则有
(2)
例3.弹簧-质量-阻尼器的机械位移系统。
当外力F(t)作用时,系统将产生运动x(t)-位移。
输出与输入成比例,不失真也不延时,如无弹性变形的杠 杆、放大器、分
压器、齿轮、减速器等等。
(二)积分环节: 1. 微分方程:
[] 2. 传递函数:, 只有一 个零值极点。
3.阶跃响应:
▲ 如积分器: ,, 其中T=RC是增长到时所需的时间。
(三)惯性环节: 1.微方: 2.传函:, 有一个负极点 。 3.响应:
则 则, ,
例5.无源RC网络求。 解: =, ,
∴ 4.传函的其他表示法: (1)零、极点表示法:
当时,G(s)=0. 为传函的零点。 当时,G(s)= 为传函的极点。
而——传递系数。(根轨迹中 叫根轨迹增益)
(2)时间常数表示法:
其中――放大系数。且,有 (3) 二项式表示法:
如为一对共轭复数,则有 或

稳态解 零状态解 零输入解 暂态解
§ 2-2 微分方程
四.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若对系统的元件特性尤其是静特性进行严格的 考察,不难发现:几乎程度不同的都存在着非线性 关系。如铁心线圈:
, [空心时,为常数,所以]
这时有:
在此不是一个常数,与I是非线性关系。 故建立的方程为非线性的。其求解是相当困难的, 且没有通用解法。所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线性
二.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先列写各元件的微方,再合并,消去中间变量。 例6、速度控制系统。
_
+
uf
+
ug
功率 放大
TGG 负载 R1 R2 R3 R3 R4 _ _ +
ua
_
M
R1 u1
C
u2
1. 运放Ⅰ: 2. 运放Ⅱ: 3. 功放:
4. 电机: 5. 测速机: 最后合并上述方程有:
令 则有: 可见:
⑵ 小偏差法:将非线性特性在某工作点附近的邻域内作台劳级 数展开,忽略高次
项,仅取一次近似式即可。 ⑶ 简化方法:将原非线性微分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代之以线性增量形 式,而其他线
性项的变量直接写成增量形式即可。 ⑷ 注意:变量的变化必须是小范围的,增量方程中的
一般可略去,形式与线性 方程一样。
§2-3 传递函数
§2-2 微分方程
一、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列写方法: (1) 确定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2) 从输入端开始,根据物理、化学基本定律写出原始方程式。 (3)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只含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 标准化——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与输出有 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微分方程 §2-3 传递函数 §2-4 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2-6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2-7 脉冲响应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