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试题(I)卷一、积累与运用 (共3题;共11分)1. (6分)(2019·大庆) 用课文原句填空。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2)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3) ________,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4) 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5)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2分)下列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把美猴王塞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
四十九天后美猴王炼就了火眼金睛,冲将出来。
B . 《父亲的病》(选自《朝花夕拾》)一文,回忆了作者儿时给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荒诞情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C . 《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D . 宋江做了梁山泊山寨之主后,把忠义堂改为聚义厅,后来又在聚义厅前树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两面绣字红旗。
3. (3分)(2016·杭州模拟)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杨修、香菱、闰土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B . 《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伟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 .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2)阅读下列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①《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作家________,该作品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小说充满奇异的想象和童话色彩,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的黑暗现实。
②“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将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段话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的散文家、哲学家________的随笔《论友谊》。
③《水浒传》三十八回中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浔阳江边琵琶亭上喝酒,宋江想吃鲜鱼汤,李逵便到江边讨鱼,因放走了渔户的鱼,与“浪里白条”________打了起来。
最后在戴宗等人的劝解下两人和好。
④简爱一怒之下离开了桑菲尔德,离开了这个让她伤透了心的地方,在惠特克劳斯下了车,没有找到工作,夜晚就在林子里睡觉。
在简爱饥饿难忍、孤苦无助时,________一家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二、阅读理解 (共6题;共71分)4. (6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写得妙趣横生,请作简要赏析。
5. (8分) (2019九上·东莞月考)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②阴翳________③乐其乐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6.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魔季张晓风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
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
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
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
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
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棚子。
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
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
真的,我们怎么会痴得那么厉害?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
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
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
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
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
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
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
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⑭“你在干什么?”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
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
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
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
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⑱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
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
啊,春天,这样的魔季!(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画面。
(2)请为第②段中划线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意。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7. (16分) (2019九下·江北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朝闻道①(节选)刘慈欣前情提要: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却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科学家们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他们,然后毁灭他们!排险者答应了!并且在戈壁滩上制造了一个“真理祭坛”……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
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
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请提出问题。
”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
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波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