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8)--第8章动作分析[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07-4-15 文章录入:admin01 ]【学习目标】掌握骨骼肌力量性练习和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掌握肌肉工作的规律及影响肌力和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掌握多关节肌理论、环节受力分析法、动作分析理论。
能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学习和体育实践。
授课方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基本要求】1基本掌握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第八章动作分析【基本内容】第一节肌肉的工作分析一、肌肉工作及协作关系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许多肌肉的参与下完成的。
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成为原动肌,有的成为固定肌、中和肌或对抗肌。
(一)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动力作用的肌肉称为原动肌。
它们的收缩是完成动作的原动力,是分析研究动作的主要内容。
根据原动肌所起作用的主次,又可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
如伸肘关节的主动肌是肱三头肌,副动肌则为肘肌。
(二)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成为对抗肌。
例如,作屈肘关节(弯举)运动时,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起伸肘作用的肱三头肌则为对抗肌。
原动肌和对抗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变化的。
例如,在做伸肘运动(俯卧撑)时,和肌肉工作性质分类。
2了解影响肌力发挥的解剖学因素和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3了解环节受力分析法。
4掌握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5基本会对体育动作进行分析。
【基本概念】1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动力作用的肌群。
2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
3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附着骨的肌群。
4动力性工作:肌肉收缩能引起运动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而肌肉的长度亦有所变化的这种肌肉工作。
肱三头肌又成为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成为对抗肌。
如果原动肌和对抗肌同时收缩,则可使关节固定。
(三)固定肌当肌肉收缩时,其拉力可使该肌所附着的两块骨发生相向运动。
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动点骨(运动骨)的作用,就需要有其他肌肉来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支撑骨)。
这些对支撑骨起固定作用的肌肉称固定肌。
例如,在做负重弯举(屈肘)时,就需要固定上臂,那些固定上臂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四)中和肌如果原动肌对动点骨具有多种功能,为了有效的发挥其中的某种功能,就需要有另外的肌肉来抵消那些不必要的功能。
这些用来抑制原动肌多余功能的肌肉就是中和肌。
例如:髂腰肌有使大腿屈和旋外的作用,其屈的作用可使大腿向前迈。
而外旋的作用,则可产生“外八字” 脚的步态。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就需要大腿的内旋肌(如臀中肌前部)来抑制髂腰肌的旋外作用,此时的臀中肌前部就起着中和肌的作用。
二、肌肉工作的分类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大类。
(一)静力性工作静力性工作也称支持工作,这类工作可使身体各环节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如燕式平衡、马步站桩等动作。
静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等于阻力矩。
肌肉紧张但长度不变,又称肌肉的“等长收缩”。
(二)动力性工作肌肉收缩能引起运动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肌肉的长度亦有变化。
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两种。
1克制工作:又称向心收缩。
这种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缩短,动点向定点*拢。
绝大多数体育动作属于此类工作,例如,负重弯举的上举阶段。
2退让工作:又称离心收缩。
其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紧张,但是渐渐的被拉长,动点与定点逐渐分离,例如,负重弯举的下降阶段。
三、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根据肌肉跨过关节的数量,可分为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一)单关节肌单关节肌只跨过一个关节,一般比较短而粗,作用力集中在一个关节、收缩力大,如三角肌、胸大肌、臀5静力性工作:可使身体各环节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的这种肌肉工作。
6克制工作:动力性工作的一种,又称向心收缩。
此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缩短,动点向定点*拢。
7退让工作:动力性工作的一种,又称离心收缩。
此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紧张,但是渐渐的被拉长,动点与定点逐渐分离。
8单关节肌:只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
9多关节肌:其肌腹或肌腱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
10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多关节肌收缩发力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对其余关节就不能大肌等。
(二)多关节肌多关节肌的肌腹或肌腱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节,一般较单关节肌长。
如果多关节肌只对一个关节起作用,则比较有利,发力大,关节运动幅度也大,这是它比单关节肌优越的地方。
但是,多关节肌也有其缺点,主要是“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1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当多关节肌收缩发力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对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主动不足。
例如,在髋关节处于后伸位时,再做小腿屈的动作会感到困难,屈的幅度大减,这是骨后肌群主动不足的表现。
再如,在屈腕的情况下,再屈指就会很困难。
因此,在单杠大回环时,当身体摆向前方时,腕关节屈度就会增大,如果不及时调整握杠手腕的角度,就会脱手掉出去。
原因是当腕关节屈的角度大了,由于前臂前群肌的主动不足而使手指松开。
在训练新手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2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当多关节肌已在其中一个关节被拉长后,在其余关节就不能被充分拉长,这种现象称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例如,当膝关节伸直时,大腿在髋关节处屈的程度就会大幅度减小,这是骨后肌群被动不足的缘故。
了解了多关节肌的特点后,在设计体育动作时和运动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问题,使多关节肌的力量或伸展性集中在一个关节上,以取得较大的运动效果。
同时,还可以在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的情况下训练肌肉,以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
(三)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协作关系在一个关节周围,往往同时配布有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它们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以利于完成动作。
比如,单关节肌发力集中,效率较高,但收缩幅度有限。
而多关节肌一般较长,在运动幅度方面可以弥补单关节肌的不足。
四、确定原动肌的方法(一)方法介绍找原动肌最精确的方法是肌电图或动态应变仪法即用电子仪器—肌电仪或示波器把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生物电流及其变化描记下来,不但可以确定完成某动作的原动肌群,还可明确它们收缩持续的时间和收缩强度。
另一种方法是观察肌病患者的动作,患肌做不出的动作,可以反证正常肌肉的功能。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正常解剖学中有关肌肉功能的知识(三角肌可以使肩关节外展;大收肌可以使髋关节内收等)。
不过在运动实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即同样是髋关节屈曲,不一定都是髋关节屈肌在收缩用力,例如跑步时髋种现象。
11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多关节肌已在其中一个关节被动拉长后,其余关节就不能被充分拉长的这种现象。
【重点难点】1肌肉在运动中的不同作用。
2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3肌肉工作的分类。
4确定原动肌的方法。
5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方法。
【思考练习】1根据肌肉在动作中的协调关系分为哪几类肌群?概念如何?并举例说明。
2按肌肉工作性质分为哪几类工作?概念如何?并举例说明。
3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的概念如何?各有何特点?并举例说明。
4动作分析一般分为哪几个步骤?试详述之?5试详述环节受力分析法。
6试分析原地侧向推铅球推球出手阶段,持球上肢和躯干的动作(以右手持球为例)。
7试分析排球正面屈体扣球击球阶段,击球上肢和躯干的动作(以右手击球为例)。
8试分析引体向上时引体阶段上肢的动作,并比较正握和反握的效果,并说明原因。
9试分析立定跳远蹬地时下肢的动作。
10试分析正脚背踢一、运动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一)分析的内容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涉及的内容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在完成动作中的特点与规律。
但主要是分析人体各部分运动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规律,即骨、关节、骨骼肌的运动规律。
(二)分析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对运动动作的分析,能了解和掌握正确动作姿势的关节、肌肉运动的机械规律,确立动作的规范,并运用其理论去指导教学和训练,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为鉴别合理的技术动作提供形态学依据,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技术动作的辅助练习手段。
二、动作分析步骤(1)根据关节运动变化划分动作阶段,并描述身体姿势。
(2)分析各阶段中各个关节的运动变化。
(3)分析使各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固定条件及肌肉工作性质。
(4)对动作作出评定并提出改善的方法。
三、整体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举例(一)俯卧撑(图8-6)1动作阶段的划分:两上肢伸直,手和足共支撑于地面,身体伸直俯卧成一直线,臀和腰不得蹋陷或弓身,可分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
图8-6俯卧撑2各阶段关节的运动,原动肌肌肉工作分析(1)上升阶段:肩带前伸,前锯肌、胸小肌在近固定条件下完成动力性向心工作,肩关节屈,肘关节伸,桡腕关节屈,则由胸大肌、肱三头肌、前臂屈指、屈腕肌在远固定条件下完成动力性向心工作。
(2)下落阶段:肩带后缩、肩关节伸、肘关节屈、桡腕关节伸,上述各肌在远固定条件下完成动力性离心工作。
在各阶段中,颈、腰、背、髋、膝保持伸直,踝关节背屈,是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完成静力性工作。
3分析讨论:(1)此练习可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肱三头肌的力量,还可以训练夹肌、腹直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的控制能力。
定位球,将球踢出时下肢的动作。
(2)此练习是利用人体的重力进行训练的,体重由手和足两处支撑点来承担,因此采用不同姿势加高手或足的支撑高度,调整手和足承担体重的比例就可减小或增大俯卧撑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
(二)途中跑(图8-7)跑是一项周期运动,进行解剖学分析时,主要分析半个周期腿的动作。
1动作阶段:可分为蹬地、摆动、着地支撑三个阶段。
2关节运动和原动肌工作分析:(1)蹬地:以左腿为例,当重心线超越支撑面开始到脚尖蹬离地面为止,原动肌有臀大肌,股后肌群,股四头肌、小腿后群肌,在远固定条件下从上而下依次收缩,使骨盆后倾,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跖趾关节屈,完成向心工作,在骨盆后倾的同时,左侧臀中肌等在远固定条件下收缩,且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共同使骨盆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向左回旋,即完成“送髋”动作。
(2)摆动:从蹬离地面开始到大腿下压前止,腾空后依*下肢蹬伸的惯性,下肢继续后摆,并屈膝、髋关节屈肌被拉长,为大幅度前摆作准备。
之后屈膝前摆大腿,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等在近固定条件下使髋关节屈,完成向心工作,同时右侧腹外斜肌、左侧腹内斜肌在上固定条件下使骨盆绕腰骶关节垂直轴向右回旋。
(3)落地支撑: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准备着地和着地支撑。
准备着地:是大腿向前上方摆到最高点起到足着地止。
要求大腿积极下压,小腿顺势自然前摆,踝关节背屈,并使脚沿弧线加速扒地,着地点在离重心投影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