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调查报告

关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调查报告

关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备受重视,虽然近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对于如何教好汉字我们仍无系统的研究。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决定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掌握留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汉字学习方法、困难和需求,以便找到更好的汉字教学方法。

二、调查内容及对象(后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情况的调查,如姓名、国别、母语、学习汉语的时间与地点等;第二部分是四道选择题(可多选),涵盖了对汉字特点的了解情况、字音字形方面遇到的问题、学习汉字的策略及汉字教学顺序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五道表述题,主要针对的是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基本态度、看法等。

2010年10月我们小组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完成了调查。

为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兼容度,发放问卷时尽可能做到了选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象,但主要以“非汉字圈”的学生为调查主体,但由于问卷内容比较专业,所以我们的调查对象集中在高班(五班以上,包括五班)。

具体情况如下:问卷发出48份,回收31份。

接受调查者分别来自9个国家(哈萨克斯坦9人,俄罗斯4人,美国3人,日本4人,法国3人,波兰2人,西班牙1人,乌兹别克斯坦1人,乌克兰4人),其中研究生(汉国教B班)4人,其余为高年级(5、6、7、8班)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的年限平均为3年。

三、反馈的信息与分析1、分类和方法为便于观察分析母语及文化背景对汉字学习的影响,我们将调查对象进行类归:“汉字圈国家”学生为A类(4个日本学生)“非汉字圈国家”为B类(其余学生)问卷中选择题和表述题各五道,我们拟对问卷反馈的信息采用不同方法加以整理说明:选择题答案表格形式反映,表述题的答案综合介绍。

2、选择题的统计和分析2.1你了解汉字的下列特点吗?以上结果说明:(1)绝大多数学生对汉字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汉字文化圈”内学生相对来说比例更高,因为他们母语中也有汉字。

但是使用汉字并不代表真正了解汉字,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反而忽视对汉字的继续深入认识,在这方面缺乏动力和压力。

(2)超过50%的同学知道形声字声旁的判断、形声字形旁的判断,但对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的认识较少。

这说明学生学习汉字时对汉字个体已有感官的认识,但还没有宏观上的把握,也就是说积累还不够。

另外,也反映出学生记忆汉字的一种方式是依据声旁和形旁的提示。

2.2你学汉字初期遇到什么困难?表一:读表二:写以上结果表明:“读”:(1)“一个读音有多个汉字”是最大的困难,“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问题最少。

在大多数语言当中,尤其是拼音文字语言中,读音和书写形式基本一一对应,而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他们容易弄混,很难把握。

多音字不同读音对应不同意义,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

(2)其他几方面问题,无论在A类还是B类学生中都存在。

结合上一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虽然了解汉字形声字形旁声旁的各自特点,但具体到汉字时这正成了学习的难点,比如声旁相同的一系列汉字读音相近但又不尽相同。

“写”:(1)最大的问题是“认识的字不会写”,即读写分离。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重视精读,虽然也明确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未找寻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读写脱节的现象。

(2)其实“笔画多、不知道笔顺”,都可以归结为“汉字结构复杂”,很多人没有选择“不知道笔顺”,这说明他们并为意识到汉字内部的书写规则,只是看到了汉字的整个形体。

总:的来看,学生在读音方面的问题多于书写,这与汉语拼音系统特殊性及汉字的书写特征密切相关。

但是从A、B两类学生选择差异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差异: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习惯字形思维,而其他的学生则更多是语音思维。

2.3你学习汉字使用过哪些方法?以上结果表明:(1)几乎没有人用母语记音。

我们的调查对象全部都是成年人,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前已有了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知道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学生记忆汉字的策略主要是使用汉语拼音和边写边念。

学生在学习汉语一开始就开始接触拼音并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工具,做到音形相结合。

同时启示我们,语音教学贯穿始终,在汉字教学时也应多利用读音促进汉字记忆。

(3)能利用汉字形旁和声旁的表意表音作用帮助汉字学习。

2.4你喜欢那种汉字教学顺序?以上结果说明:两种习字顺序比例并不悬殊,选择“先偏旁后整字”的学生略多一些。

说明我们应该在汉字教学中结合两种顺序,在开始先教偏旁后组合成整字,在一定的积累之上再分析归纳偏旁。

3、表述题的综合分析有20人用汉语作答,9人用英语,2人英汉交杂。

3.1你对汉字感兴趣吗?学习汉字之前对汉字有哪些了解?本题调查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知识。

由于特殊的母语背景,将把A、B两类学生分开讨论。

A类学生中3个人的回答都是不感兴趣,因为日本人也用汉字,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另一个学生对象形字感兴趣,对简体字不感兴趣。

B类学生大多在学习之前对汉字没什么了解,少部分学生知道汉字很美丽、很多、历史悠久、像图画、很难,但这些了解都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虽然如此,绝大多数都对汉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们在汉字教学的时候也因该对这两类学生区别对待。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B类学生学习态度较积极,进步很显著,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对汉字的了解会从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原来一些混沌的概念变得清晰,特别是不再把汉字看作一幅幅图形,而懂得他们是语言的书面符号,存在一定的规律。

A类学生则进步比较困难,因为已有一定汉字基础者容易满足于“知其然”的表象,有待于在“知其所以然”方面继续提高,对待他们主要在日汉形近字的对比上。

3.2你觉得学习汉字对学习汉语重要吗?有没有必要学习汉字?本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更深层次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汉字对汉语很重要,认为比较重要、不重要、不知道的人分别有一个。

回答不重要的学生觉得如果单纯为了旅游或者像“食堂、学生、中国”这样的字不重要。

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学习汉字的原因多种多样:a、如果不会汉字就无法读写;b、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国文化;c、利于找工作;d、汉字很特别;e、学习汉字利于学习汉语词汇;f、口语和文字并重。

这些原因也反映出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部分动机,为我们的汉字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3.3你觉得汉字难不难?为什么?本题是调查的是留学生对汉字的基本看法。

A类学生中只有一个人回答不难,其他三人认为汉字难,认为汉字太多、笔画多的难记,但比起其他语言还可以;B类学生60%以上认为汉字很难,20%左右的认为有点难,剩下的20%认为不太难。

持“汉字难”观点的学生,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a、汉字太复杂(数量太多、笔画太多);b、记忆难度大(难记、易忘、记忆用时长、与意思联系不起来);c、与母语字母差异大。

持“汉字不难”观点的学生有以下理由:a、母语中也有汉字;b、对学习汉字抱有乐观的态度(“刚开始很难,可是后来越来越容易”,“只要我用多一点时间去写,就不会觉得汉字难”……)结合表述题的第一题,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汉字圈的学生普遍认为汉字不难,但对汉字却没兴趣;非汉字圈的学生恰恰相反,汉字对他们来说虽然很难,但却兴趣浓厚。

3.4哪些方法对你学习汉字有帮助?本题是调查学生个人有效的习字策略,可以对课堂对外汉字教学有所启示。

两人未作答。

主要有以下方法:a、多写(抄写、写文章);b、多看书、看电视;c、边念边写;d、经常复习;e、查字典、用拼音辅助;f、学习汉字的起源和偏旁等。

其中方法a、b、c、d都是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谈的,方法e、f 是借助其他工具帮组记忆,或者依靠其他途径提高兴趣。

我们想,汉字教学也应当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在一定阶段启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使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3.5你写过错别字吗?是哪些字?请举例。

本题调查留学生错别字星狂,以探讨教学应强化的环节。

错别字的出现是汉字学习中的正常显现,所有的回答都肯定自己写过错别字。

A类学生受母语影响很容易写成日本字,B类学生的错误情况各异。

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繁简字混写:如绞丝旁、言字旁等偏旁写成繁体的形式;(2)与本国文字混淆:如“强调”的“强”又上部分的口写成撇折点;(3)形近字(比例较大):形似:“坚、临、鉴”,“天、夫”,“我、找”……同偏旁:“般、船”,“绿、缘”,“楼、数”……同声符:“辫、辩、辨”,“侍、待”……(4)添笔、少笔、错笔:两点水与三点水、示字旁与衣字旁、学字头与尚字头等;(5)笔形失准:如将“睡”的右边中间部分写成“田”;(6)结构错位:如“戴”的“田”、“共”结构写反。

这些错误一方面来自对汉字结构规律不熟悉和对汉字历史演变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习字过时细节处理不当造成的。

除了上述字本身的错误之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同音字代替的错误。

四、结语这次调查由于时间和问卷难度等条件的限制,范围较小(汉学院高班),人数较少(41人),问卷内容设计不够合理(有些内容重复),对象分布不均衡(汉字圈学生只包含4个日本人,如人数少却没有韩国等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普遍性,但是这次调查证实了汉字学习态度与母语及文化背景的关系,从调查结果中也了解到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态度、动机、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发:(1)对外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一直提倡“音、形、意”相结合,但实际操作中却过多注重“形”而忽略了“音、意”,尤其是“音”,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最终能不能写对汉字,而对他们会不会读或者理不理解这些汉字所持的态度相对宽容。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留学生对汉字读音的重视甚至超过字形,可能从他们的角度看,学习字音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汉字。

这一点,与传统的对外汉字教学的重点不同,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2)关于汉字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汉字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态度乐观,加之多一半学生在回答表述题时采用汉字,这些迹象都说明对外汉字教学已具备了雄厚的“学生基础”,所以能否教好汉字的关键落在了老师肩上。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抓住学生的心理,结合多媒体等手段和汉字历史等内容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发的学习。

(3)汉字系统庞杂,数量众多,学生学习汉字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自己慢慢会意识到汉字的一些规律,但是这种意识是很感性的,并不系统。

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总结归纳,理性的认识会使汉字学习发生质的飞跃。

(4)如前文分析,汉字文化圈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由于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及学习态度都有着很大差异,对他们应该区别对待,分班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