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6062005
教学时数:60
学分:4
一、课程性质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是对传统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它是由多门相关学科的经典理论加以提炼后系统转化为教学实际操作行为的、介于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实习之间的中介性技术训练课程;是一门链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的中介性的教学行为系统训练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中介课程,相对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而言,它是由教育教学科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教学行为技术系统,相对于教学实习而言,它是实习之前链接理论的行为训练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技术性行为训练,能有效提高师范生实际执教行为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训练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行为研究及创新能力。
具体的分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理论和知识方面:
(1)了解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教学技能的类型;
(2)能理解各项基本教学技能的概念;
(3)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执行程序和要求;
能力和技能方面:
(4)能根据教学技术规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
(5)能根据教学技术指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6)能在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基本规程和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操作;情感和态度方面:
(7)有对教学工作的兴趣、热情和责任感,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划分,教师教学技能可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四种基本类型,因此,课程内容由以下教学行为操作系统及训练构成:
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内容(知识点及训练点)
学时
理论
教学
实践
教学
合
计
绪论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概述 1 1
教学准备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编制技术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技术
了解学生的技术
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
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技术
3 7 10
说课说课技术 1 1 2
课堂教学技术
课堂授课
导入、讲授、提问、演示、结
课、板书技术
3 7 10 课堂体态语
教学面部言语、教学姿态、教
学手势、教学外表修饰技术
1 2 3 课堂纪律管理
违纪行为预防控制技术、违纪
行为处理技术
1 1 2
教学评价技术
试卷的编制技术 1 1 2
小学见习实习、训练指导 4 4
合计11 23 32
绪论
一、什么是教学技术和技能
二、教学技术的类型
三、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
第一模块教学准备技术
教学设计技术(上)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编制技术及其训练
三、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技术及其训练
四、了解学生的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二章教学设计技术(下)
一、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及其训练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的技术及其训练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二章说课技术
一、说课概述
二、说课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二模块课堂教学技术
第四章课堂授课
一、课堂授课概述
二、导入技术及其训练
三、讲授技术及其训练
四、提问技术及其训练
五、演示技术及其训练
六、结课技术及其训练
七、板书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五章课堂体态语技术
一、课堂体态语技能概述
二、教学面部言语技术及其训练
三、教学姿态技术及其训练
四、教学手势技术及其训练
五、教学外表修饰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六章课堂纪律管理技术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概述
违纪行为预防控制技术及其训练
违纪行为处理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第三模块教学评价技术
第七章试卷的编制技术
一、测验与评价的基本原理
二、试卷的编制技术及其训练
本章课外技能训练习题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邵光华.《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参考资料
(1)赵伶俐.《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技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赵伶俐.《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卫建国.《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赵伶俐、白智宏.《视点结构教学操作技术》.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5)钟启泉.《课堂管理技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版年。
(7)白智宏.《课堂教学研究》.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8)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音像资料
4.网络资源
六、教学方法
1、“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是一门以实践实训教学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练习法、“做、学、教”教学法、观摩法、微格训练法等传统和现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其具体形式有:
(1)理论教学与教学技术行为训练结合,以训练为重心。
(2)教学技术规程和要领的讲解与示范结合,以示范为重心:小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示范、任课教师本身教学示范、教学录像片观摩等。
(3)教学操作与诊断、评价结合,以操作训练为重心,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操作训练微型课、示范课、录像片段等教学案例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结合进行。
(4)见习与练习结合,以练习为重。
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结合,课内初步练习、教师指导下练习,课外充分练习、学生互相指导下练习。
(5)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结合,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
2、教学实施过程分为A模式和B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教学条件选择运用或两者结合运用。
A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教学技能基本理论学习——范例资料学习——教学技能实践练习——练习反馈——再练习。
B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教学技能基本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实践练习——范例资料学习——练习反馈——再练习。
七、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随堂技术训练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单项教学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重在过程评价。
所占分数比为40%;
2.综合训练微格教学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教学技能进行评价,重在结果评价。
所占分数比为60%。
3.在评价内容上,既对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也对其在训练过程中的出勤率、协作程度、参与程度、训练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客观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4.在评价方式上,有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5.课程最终成绩采用等级评定方式,即优(100—90)、良(89—80)、中(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分以下)。
执笔人:郑红霞
教研室主任:
系(部)主任: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