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导论
一.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
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
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
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
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①土地公有制②因地制宜③综合效益④逐级控制⑤动态平衡⑥集约利用⑦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理解概念的要点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交给国务院审批
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通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①区域中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和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利用开发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X100%
③农地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④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⑤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⑥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⑦耕地复种指数=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
第五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土地供需的基本情况
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4.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1.原则①针对性②永续利用③效益④因地制宜⑤综合性⑥当前与潜在兼顾
2.评价程序①土地用途的确定②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③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④土地评价因子赋分⑤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
3.评价方法①经验法②标准回归系数法
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1.概念:指一定地区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确定方法①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②农业生态区法③系统动力学法
第七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
一、预测和预测程序
1.概念:是指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和未知状况
2.程序:①确定目的②制作计划③收集基础资料④检验现有资料⑤实施过程⑥分析误差
二、人口预测
1.人口自然增长法
P t=P t
0(1+K)
(t−t0)
+(c−d)
2.劳动平衡法(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名点人口预测)
P=
A
1−(B+C)
P :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1、城市化的概念: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2、城市化的度量
(1)主要指标法①人口比例法②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法:规划区域人口比重、人口密度、建成区大小、城市间的距离
第八章土地供需预测
一、国外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耕地利用潜力预算
①光热水土条件②复种指数③物质技术投入④开发利用模式⑤开发利用潜力
2.建设用地潜力预算
①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②城市土地建筑容积率③城市闲置土地再利用④城市土地地上下空间利用
第九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一、土地利用结构
1.概念: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2.方案编制方法
①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②综合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

形成4个表格。

③模型法:影子价格分析:影子价格分析是衡量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合的一种尺度,它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出来的反映限制性最大的生产资源的盈利能力
二、土地利用布局
1.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包括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2.分区的方法①综合分析法②主导因素法③叠置法④聚类法
3.土地利用分区步骤①选择聚类因子②对各类聚类因子赋值③建立模糊矩阵④模糊聚类
三、居民点用地选址
1、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①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②.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 ③水源水质条件好
2、建筑要求①地形朝向②水文地质条件③土质条件④安全条件⑤节约用地条件
3、卫生保健要求:①通风舒适环境②位置较高③上风上游④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
四、渠道配置
第十章居名点用地规划
一、城镇体系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二、居名点布局
1.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2.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第十三章农用地规划
一、耕地田块配置
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宽度③耕作田块规模④耕作田块外形
二、田间道路配置
①拖拉机路②田间路③田间小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