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docx

3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docx

课题§3. 1.1 —元一•次方程(二)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熏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习方法理解记忆法、快速诵读法、求同存界法、趣味背诵法、分层背诵法
教学过程设计备注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 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儿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
学生冋答,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 和2x-8來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來表示.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
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口主尝试
1. 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第67页的例1。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丁-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 交流:
在学生基木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了的含义.
3.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 讨论:
问题1:在笫(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另一个量,
备课教师:主背:张爱迪、副背:张海波时间:2013年11月4 R
实际问题 23-x=— 7: y+3 = 6y_9; x 2=l 三、建立概念 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 450-150x=l 700. 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2 450-1 700.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他的未知数为x 吗?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x+80),全校的学生数为 (x+x+80). 列方程:x + 80二52%(x+x + 80)・ 1.概念的建立. 让学生在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帅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 (3) (2) 2a-b=3 (4) 0. 32 m-(3 + 0. 02 m) -0.7. 1 1 (6) — y-4 = — y 2 3' 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來解决实际问题,一 般要经丿力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冋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设未知数列方程 >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四、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位.对于简单的方程, 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① 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一发现一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耍求出 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可以像课本那样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 按程序进行尝试. ② 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 两边的值和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 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 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 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和等.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练习课本第82页中练习
板书设计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儿个方而进行归纳: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③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
④估算是--种重要的方法.
思考:课本第81页中的“思考”.(目的是体验用估算的方法有时会很麻烦)
作业布置课木第84—85页习题3. 1第2, 6, 7, 8题第11题.
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课件(课件与教案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