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

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先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和特征,以及能量的改变。

4、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2、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基本的操作。

4、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并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5、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建议】一、课时分配第一节 3~4课时第二节 1~2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事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影响整个学年的化学课的教学。

因此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学生努力营造学习化学的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开始就出现一个喜欢化学学科的良好势头。

1、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教科书和参考书的习惯与于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例如,在进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在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中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教学中要注意从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运用的认识。

3、在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4、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实施分层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5、结合课本中的四十多幅彩图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6、要有意识的提倡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要把学生间中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7、精心准备实验“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⑴对课本上P4、P6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教师要结合演示实验,介绍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和及其主要用途,并在实验操作规范化上提出相应要求。

⑵P7实验1,应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酒精灯的使用应先由教师示范。

P7实验“把蛋浸入白醋”,建议学生自带玻璃杯和白醋、鸡蛋在课堂上完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P9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建议用酒精与水按4:3体积比混合,实验效果较好。

手绢用一般餐厅的棉纱手绢即可。

但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建议最好由教师演示。

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在规范化方面随时进行指导。

⑶课本P6氯化氢和氨气混合的实验。

建议可以改为: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进行实验。

⑷课本P6 观察与思考还可补充KI溶液与HgCl2溶液混合的实验。

使学生观察到两种无色溶液相互反应后有橙红色沉淀生成。

又由于药品的用量不同所引起的实验现象的不同效果(KI少量、适量、过量时实验现象由浅至橙红,最后橙红色沉淀逐渐消失),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学生实验时要按规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也为总结有沉淀生成的化学变化做准备。

(注意:汞盐有毒,建议此实验不要让学生做)⑸课本P7 “加热NH4HCO3”的实验可以适当补充检验生成物的操作。

另建议增加加热水的实验。

补充物理变化实验实例。

⑹P4实验“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中,玻璃管的口径,可用0.6~0.8cm,长度5cm左右较为合适。

将玻璃管放置在蜡烛棉纱的中层火焰部分,不要如书本所示,放在火焰边侧。

这样出来的白烟很浓,并较易点燃。

三、教学中的注意点1、本书开始“写给同学们的话”提出了一系列的化学问题,能让学生感知化学,以及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便于学生走进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不能忽略。

2、在讲物质的变化前,应向学生补充说明“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物质是宏观的概念,而物体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比如:“铁”是物质,“铁钉、铁锅”等则是物体。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

3、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将其列为重点。

4、课本P4、P8、P9以笔记本画页出现的:“观察”、“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在教学中不能忽略。

5、在P7“灼烧铜丝”、 P8“点燃镁条”,应初步向学生给出文字表达式,相关的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记忆上可不作要求,这样可减轻以后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时记忆的负担。

6、对第二节的内容,可布置学生在课前从报刊、杂志或互联网上查阅、收集关于:⑴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事例。

⑵水污染、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的资料。

⑶应用化学知识,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事例。

譬如:克隆技术、青霉素的发现、纳米材料。

用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7、结合运用播放录像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生产、高新技术上的应用,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问题讨论】1、P9实验1“怎样解释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很难回答。

建议该实验用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2、P6图1-6“干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图和文字不吻合。

可将干电池连入电路,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干电池内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

【参考资料】什么是纳米2002年7月15日星期一!欢迎来到纳米黑洞!你的位置:首页>什么是纳米“纳米”是英文nano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

纳米科学是指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即100纳米到0.1纳米范围之内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的科学,纳米科学技术不是某一学科的延伸,也不是某一工艺革新的产物,而是基础理论学科与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

它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是一个内容广阔的多学科群。

按照目前的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制造、纳米光学、微机电系统(MEMS)等等。

而其中的每一门又都是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中国几多“伦敦雾”20世纪80年代,贵阳市居民经常感到嗓子发痒、胸闷、头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贵阳出现了毒雾的天气,贵阳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用燃烧煤;二是市内的工厂;三是汽车流量大。

其中以工业废气为最多。

资料表明:贵阳大气悬浮微粒日平均浓度为574微克/立方米,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浓度的6.4倍;贵阳市so2的年日平均浓度为46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规定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3.65倍。

有人曾作过统计,如以每吨煤产生19公斤SO2计算,每年将有7.2万吨SO2污染贵阳。

在工业集中的贵阳太慈桥地区,其上空的SO2含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的9.6倍。

据(光明日报)报道,贵阳市雨水硫酸离子浓度是纽约的6倍,是澳大利亚北方地区的100倍。

使人担忧的是:贵阳市的大气总悬浮微粒和SO2的浓度,已经达到了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起始值。

50年代初,伦敦烟雾4天就死亡了4000人,贵阳可能重蹈覆辙。

雾都重庆曾以"春城笼薄震,山水有无间"而著称于世。

然而1987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漫天的毒雾却漫过了江河、山峦,整个重庆市区沉浸在一片灰暗之中。

居民们立刻感到心里堵得慌,晕沉沉的,手脚也沉重起来。

接着,人们的呼叫声和救护车的尖啸声响成一片,有千余人被送进了医院。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一次类似英国伦敦1952年发生的造成4000人死亡的烟雾事件。

与伦敦当时的情况一样,这次事件的烟雾主要来自排烟烟囱喷吐的滚滚浓烟,浓烟中含有高浓度的a大,加之当日出现静风逆温天气;烟雾难以扩散,造成了当天的悲剧。

近年来,重庆市秋冬毒雾频频发生,全市肺癌等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极高,农作物和森林植被成片死亡,城市设施普遭损害,给重庆市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兰州地处高原山间盆地,冬季夜晚,由于冷空气比暖空气重而沿山坡下滑,在谷地堆积起来,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加之当地降水少、静风天气多,使兰州的烟尘难以扩散稀释,全年有一半时间烟雾朦朦,难见天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