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武城县商务局二〇一五年四月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要求 (1)四、技术路线 (2)第一章城市概况及商业发展环境 (2)一、城市概况 (3)二、规划环境 (3)三、区位分析 (5)四、宏观环境 (5)第二章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和趋势 (8)一、商业发展基本状况 (8)二、商业网点发展现状 (10)三、商业发展SWOT分析 (11)第三章商业网点布局影响因素 (14)一、影响商业发展相关因素 (14)二、影响商业布点相关因素 (15)第四章商业定位及发展目标 (16)一、商业定位 (16)三、总体构想 (17)四、主要指标 (17)第五章规划布局 (18)一、商业中心规划 (18)一、规划原则 (21)二、商业街现状 (21)三、商业街规划 (21)三、社区园区商业规划 (24)四、大型零售商业网点规划 (28)五、商品交易市场规划 (31)六、物流会展规划 (36)七、旅游商业规划 (37)第六章实施措施 (42)附录术语说明 (43)规划说明前言一、规划背景为更好地顺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导向,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的战略机遇,加速武城县商业网点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引导和促进商业网点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推动商业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与武城县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业网点和现代市场体系。
依据《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要求一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进一步加强商贸业发展定位和策略研究,明确武城县商业在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通过商业发展来完善区域功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武城县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明确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结合商业网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和业态类型,使武城县商业发展和网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与武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结合,促进商业与商务、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等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在提高商业自身发展水平方面,通过对武城县商业业态的论证,提出应引入的新商业理念和元素、应加快发展的现代商贸种类和业态、以及促进武城县商业业态结构调整和特色商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是通过提出商业发展策略和商业网点建设实施的相关建议,发挥规划对社会多元化资金的导向作用,力求减少或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政府引导各界力量参与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避免或减少商业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
五是实现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用地规划紧密结合。
本次规划一方面达到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另一方面发挥完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四、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规划》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图1-1所示:图1-1研究方法示意图2.技术路线商业网点规划采取以专家信息库和知识库为中心的四阶段螺旋推进的技术路线。
图1-2技术路线示意图3.工作流程第一章 城市概况及商业发展环境城市不仅是一个普通市场中的竞争者,更是区域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根据城市商业 网点调研现状 ·根据相关政策 法规 ·根据地方商务 主管部门要求 ·运用专业知识 ·借鉴历史积累·城市商业网点普查 资料·城市总体规划及相 关专业规划 ·城市统计年鉴 ·服务业发展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规划电子地图 ·其他相关资料·SWOT 分析 ·定量分析 ·团队内部讨论 ·与客户共同 研讨 ·其他城市成功 经验借鉴·得出分析结论 ·提出方案建议 ·听取专家意见 ·设计实施方案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对武城县商业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武城县在山东省内的经济地位、发展现状与潜力,科学地确定武城县商业发展战略及定位,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服务居民生活。
一、城市概况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山东省北部,德州市西南,地处北纬37°07′至37°21′,东经115°51′至116°02′之间。
南距省会济南120公里,北距德州市区40公里,东与平原县接壤,南与夏津县交界,西北隔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隔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
县域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7公里,总面积748平方公里。
武城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人类生活居住。
现有土地总面积1126681.05亩,土壤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2012年武城县总人口约4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7.8万人,暂住人口2.8万人。
人口密度为543人/平方公里。
棉花单产位居全省前列。
辣椒、食用菌、棉花、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县”。
2012年,武城县完成工业增加值93.12亿元、销售收入522.40亿元、利税62.44亿元,分别增长5.4%、16.3%和18.9%。
特色产业快速膨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定为“山东省首批特色产业集群”。
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山东省首批特色产业集群”,武城区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
二、规划环境1.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到2012年,全县总人口为41万人,中心城区的建成区人口达到17.8万人;到2030年,全县总人口为49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达到32.8万人。
用地规模:2030年规划建设总用地28.6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4.7平方米/人。
2.武城县城区布局(1)总体布局《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将武城县划分为“两心、两轴、三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两心”:六六河以北城市行政文化中心;以升平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商贸服务中心。
“两轴”:沿历亭路南北向城市空间拓展轴线,自北向南连接规划行政中心、文体中心、医疗中心、商业服务中心等城市主要公共设施;振华街东西拓展轴线。
“三区”:运河路以西老城区;六六河以北生态新区;运河路以东现代产业区。
六六河以北城市新区,规划可容纳居住人口2.5-3.0万人。
(2)产业布局:《德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德州市的主要产业:以机械及新能源设备制造、纺织及服装制品、化工造纸及其制品、食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链为内核,“中国太阳城”为形象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物流基地。
《武城县总体规划》认为:县域产业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五个板块”。
一个中心既中心城市;五个板块既商贸物流产业板块、文化旅游产业板块、新材料产业板块、棉纺织产业板块、特色农产品产业板块。
未来武城的产业布局,必须走集中布局的路子,改变目前零散布局的局面,各种引资项目,尽可能在城区工业园布局。
3.未来发展方向判断(1)判断依据武城县地处济南、河北、德州三市腹地。
根据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联系方向,积极纳入德州经济体系,在做大做强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并且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比和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建立与之协调互补的发展模式,加强合作与有序竞争,逐步提高城市竞争力,以适应宏观经济发展需要。
(2)判断结论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北发展为主。
未来武城县城市空间拓展应遵循“活内拓外,提升内涵,打造极核、梯度发展”的发展思路,中心城以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生活及新型服务职能极核;产业建设近期以开发区为重点,近期以向东发展为主,中远期以现状德商路为主向北拓展,实现梯度发展。
(二)产业发展趋势1.产业经济现状武城近年来在经济领域表现出众。
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武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GDP表示的经济规模,已经由2008的97.65亿元(按可比价格)增加到2012图1-3 历年来武城县GDP总量武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突出的表现为第一产业略微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变化幅度更大。
第一产业由2008年的11.8%到2012年的11.8%基本不变;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30.5%,上升到2012年的32.1%。
第二产业是目前武城县经济结构的核心。
第二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税收政策、劳务费用等变化较为敏感,稳定性不佳,有较强流动性。
当前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武城,其经济结构是落后的,这也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对于普通城市而言,只有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三产业才能健康平稳的发展。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有着较强的本地发展特性,其产业稳定性高、流动性较弱。
第三产业的附加值较高,与其相关的行业种类较多,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拉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对当地经济影响作用较大。
武城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优化目前武城县的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特性,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使武城县成为一个“宜居”城市。
表1-1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照表2.结论未来发展方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重点、有选择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积极培育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武城县产业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内高新技术比重不断增大。
武城县新施政策指出产业结构开始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武城产业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使得武城县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将使得武城经济产业本地化,使武城向宜居城市转变。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购买能力,拉动武城商业发展。
三、区位分析1.地理区位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山东省北部,德州市西南,地处北纬37°07′至37°21′,东经115°51′至116°02′之间。
南距省会济南120公里,北距德州市区40公里,东与平原县接壤,南与夏津县交界,西北隔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隔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
2.交通区位武城县对外交通便捷,拟建德商高速及其连接线穿越县域西部和北部,105国道穿越县域东部,省道245线、318线和县道龙四路、郑郝路、新坡路等纵横交错。
3.经济区位从省域层面看,地处德州西面,西接河北,处于河北德州两市的边缘地带,是德州河北的中间腹地。
西部隆起带的建设,为武城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