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保税港区产业发展规划

烟台保税港区产业发展规划

烟台保税港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初稿)(2010-2020)烟台保税港区规划及产业发展组2010年5月目录序言 (i)一、基础与条件 (1)(一)发展现状 (1)(二)发展机遇和优势 (7)(三)主要制约因素(该部分待定) (9)二、总体战略 (12)(一)战略定位 (12)(二)实施步骤 (13)三、重点任务 (14)(一)产业引领计划 (14)(二)创新监管模式 (17)(三)合理布局空间 (19)四、产业发展重点 (21)(一)发展临港工业 (21)(二)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 (21)(三)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 (22)(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22)五、保障措施 (23)(一)创新保税港区管理体制 (23)(二)加强规划引导 (23)(三)完善政策体系 (24)(四)实施品牌战略 (24)(五)实施人才战略 (24)(六)集约利用土地,改造传统工业园区 (25)序言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运作最宽松的区域。

保税港区的具体功能包括仓储物流,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等功能。

烟台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门户位臵,与大连隔海相望,互成犄角之势,是中国大陆面向东北亚重要的桥头堡,也是连接东北地区和我国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

贯穿我国南北走向的同三高速,与连接东西走向的威乌高速在烟台交汇;2006年底开始运营的烟大铁路轮渡,已经形成了环渤海地区海上运输的黄金走廊;正在修建的德龙烟铁路是环渤海的山东北部沿海铁路大通道,将会成为山东省的干线铁路。

加之保税港区的利好政策,将有力吸引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烟台港的高速集聚,增强烟台港与环渤海湾以及日、韩国际性港口的竞争力,推动烟台港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

加快建设烟台保税港区,对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速推动烟台建设成为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加快构建全省乃至环渤海及沿黄流域高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烟台保税港区的批复》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烟台保税港区规划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及国家有关规定,立足烟台保税港区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编制《烟台保税港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期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到20l0年末,中期2010—2015年,远期到2020年。

一、基础与条件烟台保税港区于2009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控制面积7.26平方公里,分为两个区块。

区块一面积5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海边、南至烟台港四号门、西至环海路、北至同三高速。

区块二面积2.26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206国道330米和35米、南至河北村和黄金河分别为20米和270米、西至花岩村和河北村分别为350米和10米、北至旱夹河。

(附区位示意图,见总规) 烟台港是中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是中国500家最大型服务企业之一。

目前,烟台港辖芝罘湾港区、蓬莱港区、西港区和龙口港区四大港区,控制着胶东半岛北部约200公里深水岸线资源。

现有泊位8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岸线总长1.4万余米,最大水深-20米,库场总面积292万平米,铁路专用线44.4公里,资产总值138.97亿元,职工13000余人。

2006年烟台港被誉为“爆发式增长港口”;2007年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全国沿海第11个亿吨大港,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7年度最具成长性企业”。

2008年,烟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吨,集装箱125万TEU,旅客发送量439万人次,滚装车发送量25.3万辆,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一。

此次与出口加工区整合的港区面积为4.3平方公里,土地与烟台出口加工区紧密相连,是目前烟台港集团核心港区,以集装箱、客货滚装运输和矿石、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等散杂货作业为主。

(一)发展现状烟台保税港区是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与临近港口整合升级而成,因此区内基础设施健全,投资环境成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到目前为止,出口加工区形成区规模,已有韩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外资企业在区内投产运营。

截止2009年底,烟台出口加工区批准企业达115家,累计总投资5.2亿美元,完成实际外资3.4亿美元,年末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47.7亿元。

1、外资企业占区内主导地位由于保税港区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发展,其现有基础形成与政策发展历程紧密相关,由于最初的保税加工政策引导,在吸引外资方面特色鲜明,在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之前均为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

目前区内运营企业89家,其中外资企业76家,占区内运营企业总量的85.4%。

主要投资国别和地区为台湾、韩国、日本,投资额分别为2.4亿美元、1亿美元、0.5亿美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46.2%、19.2%、9.6%。

2、产品品种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目前区内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产业领域涉及保税物流、商品展示、维修、电子部品及元器件、汽车配件、化工、首饰加工、塑料制品、医疗器械、木制品加工、金属制品加工、食品加工等等。

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物流服务、电子产业集群、汽车配件产业、商品展示。

①物流服务:自2006年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以来,该行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区内已有此类企业20家,主要开展即进即出、贸易服务等业务,年进出区物流货值约35亿美元。

对区内经济活动的繁荣与园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②电子产业集群:区内现有电子企业22家,占区内企业总量的24.7%。

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632.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97.7%。

主要代表企业为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内的电子产业集群,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游戏机、精密电气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电脑机壳等产品,年出口额可达130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5.2%。

③汽车配件产业汽车配件主要以日本企业为主,主要生产汽车拉索系统、排气系统以及汽车座套等产品,主要供给日本本田、丰田、韩国现代等国外工厂,年进出口额达1.3亿美元。

④商品展示开展展示业务是为繁荣市场和加强国际交流而设立的综合性贸易服务平台,目前运营的烟台国际酒类交易市场,是2009年10月份正式建成,以国际名酒保税展示、交易为主,将集推广、展示、仓储、物流、销售、品质鉴定、国际行情信息提供等多项功能,拟打造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酒类集散地。

3、区内进出口保持持续大幅增长区内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突出,自建区以来,在政策更新的推动下,区内进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前,二是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至今,而后一个阶段发展更为迅速。

表1-1:烟台出口加工区进出口发展情况表单位:万美元图1-1: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前进出口发展情况柱状图图1-2: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前后进出口情况对照图4、区内功能开发比较完善自2007年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出口加工区功能优势明显,按照署加发[2007]128号文件《海关总署关于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区内开发四大功能。

①即进即出功能:由于保税和出口加工政策合一,“境内关外”的园区很快取代了香港,成为出口退税的天堂,“一日游”业务演变为“即进即出”业务成为园区的重要业务模式得到迅速的运用和发展。

②国际维修功能:对国内生产出口的IT、电子、机械等产品返修品,在区内可以开展保税维修,避免复杂的税务流程和降低税差。

③国际贸易功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只能经过加工进行销售的单一经营模式。

区内加工企业可以直接从事原材料的进口无需加工直接销售到国内,也可以在国内采购商品销售至国外。

拓宽了企业经营的范围,特别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高了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

④保税展示功能:利用保税港区的综合优势,以保税展示服务为载体,为客户提供保税展示、展览服务和衍生的物流服务、贸易服务、技术交流与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中外客商提供展示企业形象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服务平台,推动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口岸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5、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拉动作用大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来看,烟台保税港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

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产业群,具有区域小、产值大的特点。

烟台保税港区自2006年以来,人均GDP、人均产值、人均所创税收均位列烟台市首位。

烟台出口加工区面积2.96平方公里,实际封关面积2.51平方公里,占烟台市总面积的万分之一点八。

2009年,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额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59%,在全省、全市进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占烟台市出口总额的39.8%。

表1-2:烟台保税港区与烟台市进出口对比表单位:亿美元图1-3:烟台出口加工区进出口占全市比重从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关系来看,园区发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推动了周边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周边地区行业产业链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效应,促进了包括周边开发区在内的区域范围出口的增加,经济的活跃。

2009年开发区完成出口227.1 亿美元,其中出口加工区B区完成133.3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58.7%。

从保税港区对区域经济的社会效益来看,保税港区加工贸易技术与管理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所在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保税港区内企业众多,为周边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保税港区所派生出的各种需求又进一步拉动周边地区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机遇和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部分研发环节,以及服务业的势头将会持续保持。

世界经济秩序重构为我国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教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快结构升级,在国际经贸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带来新的机遇,是从追随型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向战略参与型转变的重要时期。

因此,借助突出的政策、区位等综合优势,烟台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1、区位优势烟台市北与大连隔海相望,是贯穿全国南北的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的海上枢纽,连接全国东西的威海至乌海的高速公路也在烟台交汇,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网络四通八达;烟台至大连火车轮渡于2006年9月份试运行,形成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黄金走廊”;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级开放口岸,执行航线61条,平均每周航班143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