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

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

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

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

今常用作判断词。

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

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

今常用义为:往复、
重复等。

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

当、挡住,动词。

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

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

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

(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

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

等到登上山顶。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和,连词。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

)亭东自足下
皆云漫(用皆、表判断。

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

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
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

“苍山”前面省
略谓语:见。

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
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

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
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

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

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
所说的环水。

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
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

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

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
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

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
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

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
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
的景色。

(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