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讲墨家道家法家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三讲墨家道家法家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一、法家的法律观与“法治”思想 (一)与“礼”对应的法律观 1、“法”的概念 法是民众的行动准则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2、“法”的性质 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具有等级性 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3、“法”的本质——既接近又背离 将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整体利益(意
第三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是由墨翟创立的、战国时期代表小 生产者利益的一个学派,也是当时唯一 一个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学派。有着严 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墨家之法”)的 团体,其成员叫“墨者”,勤俭自励、 助人为乐。
倡导平民式的平等精神,以“兼爱”、 “非攻”为基本精神,以“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为主要原则。先秦最早起来 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
2、道的本质是“自然”,基本特征是 “损有余而补不足”。
3、“自然”,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 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4、强调“惟道是从”,反对依靠具体 的法令治理国家。 ——古代最早的 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二)崇尚“无为”,鼓吹“无为而治” 1、“无为而治”:统治者应效法自 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 目的是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 社会秩序的稳定,实质是“无为而无不 为”。
名翟,今山东 市人,战国时 的思想家,教 军事家,墨家
墨子, 省滕州 期著名 育家,
“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的核心,也 是他思想的出发点。把“兼爱”运用 到选任官吏上是“尚贤”,运用到政 体和行政上是“尚同”,运用到国家 之间是“非攻”,运用到人民生活方 面是“节用”和“非乐”。
一、“兼相爱”与“仁者爱人”的对立 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 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 (一)“兼”与“别” 1、墨家强调“兼”——“爱无差等” 2、儒家“亲亲”——“爱有差等” (二)“交相利”与“重义轻利”
役使臣下,有效维护君主的一系列权 力,防止臣下篡权而谋反。 “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6、“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主张中央集权制而非分封世袭制 主张“以力服人” 而非“以德服人” 主张重“君法” 而非重“君智”
志)的法看成是“公法” 地主阶级整体利益=全社会整体利益 4、“法”的起源 “定分”(明分)“止争”(止暴) “立禁”、“立官”、“立君” 5、“法”的作用 “定分止争”、“定赏分财”
“禁恶治乱”、“民治国安” “兴功惧暴”、“一民使下” “兴功”主要指“富国强兵”,是法家 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实现全中国 统一的迫切要求。“惧暴”指压迫被 统治阶级,使其不敢反抗。 “一民使下”:统一人民的言论行为并
1、反对“别相恶、交相贼” 2、区分“诛”与“攻”,反对兼并战
争,“非攻” (二)“以天为法”的“天志”法律
2、“天志”的功能——赏善罚恶 (三)“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1、“尚同一义”,“上同乎天子” 2、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 (四)“尚贤” 1、“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故官无常 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无能则下之。”
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 夺斗争。 1、墨家将“爱”与“利”结合起来, “兼相爱”以”交相利“为基础。“爱 人”就是“利人”。一方面反对“亏人 自利”,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利人”。 2、儒家的“爱人”反对言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 想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 会
社会背景: 1、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封建主:旧贵族、新 贵族、获得军功、入 仕、购买土地而上升 的新兴地主
农民:农奴、依 附农民、自耕农 (佃农、雇农)
大商人
奴隶主
奴隶
2、剥削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新封建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体和宗法 分封制,改造西周的旧礼为封建贵族服 务,“以礼治国”。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 的官僚制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和兼并 战争来维持霸权,“以法治国”。
思想特点: 1、以“道”作为其法律思想的中心主
旨,贯穿始终。 2、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
治”。
一、《老子》的“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道”与“自然” 1、“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
万物之宗,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 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 是超然物外的。
SUCCESS
THANK YOU
2019/6/6
2、具体措施: 劝统治者少干涉,少作为 “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对民众实行愚民政策 “三绝”: “绝圣弃义”、“绝仁弃
义”、“绝巧去利”
(三)鄙薄有为的人定法,抨击“礼 治”、“法治”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二、《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一)主张绝对“无为”,否定法律、
道德与一切文化 (二)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第五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上)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 成于战国中期。大多出生于非贵族的平民 阶层,又程度不同的参与各诸侯国的变法 活动,有的更是兼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家于一身。因此,他们的理论较其他学派 更富于实践色彩。
“使各从事其所能”。 2、“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
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反对浪费, “节用”、“节葬”、“非乐”。
第四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思想背景: 奴隶主贵族统治由瓦解到崩溃时期,形 成于“隐士”阶层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充斥着没落悲观情绪和既害怕斗争又不 甘于失败的特点。
老子
庄子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2、“赏当贤,罚当暴” 墨家的“尚贤”主张成为后来法家要求 变世卿世禄制为非世袭的官僚制的前奏。 (五)“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与“杀盗 人非杀人” 1、前者是作为”和不劳而获。
(六)立足于“利民”的立法原则 1、“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