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破解解三角形中最值问题的自然之道原文

破解解三角形中最值问题的自然之道原文

1 2

4
又∵b=2∴a=2 2 sinA,c=2 2 sinC,
3 ∴S= ac sin B =2 2 sinAsinC=2 2 sinAsin -A 4 变形化简得:S来自 2 sin(2A- ∵A∈(0,

4
)+1
3 5 )∴2A- ∈(- , )∴Smax= 2 +1 4 4 4 4
s 1 在余弦定理得出的结论中, 出现了 ac, 也出现了 a2+c2, ac sin B 也就是求出 ac 的最大值, 2

ac 是目标中需要的, 不必急于处理, 而能够建立 a2+c2 与 ac 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这样学生 2 2 就容易找到重要不等式 a +c ≥2ac,这样就能从等式中“创造”出不等式了,达到求解的目 的。 【法 1】由(1)得 B=
7
c a 2
2
3
cosC)=2
7
sin(C+ ),其中 cos = 2 ,sin = 3 .可知 ∈ 0,
7 7

2
a 2 c 2 ac 3 , 【法 2】 由余弦定理得: 配方得:

3c 2
a 3 c , a 2 c 2 ac 3 ,然后陷入思维僵局,不知所措。那么如何顺着学 sin A sin 60 sin C 生的思路教给学生解题的自然之法呢?
我们知道在解三角形问题中, 两大理论工具就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两大操作方法就 是角化边和边化角, 在遇到二次问题是常用方法有配方法, 而遇到多元问题常用方法是降元, 即二元化一元这些基本的自然的方法。 设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分析这道题中,要求 c+2a,如果从正弦定理入手, 目标要求边的形式,而边的变化相对角的变化要少得多,于是可以考虑把边化成角来计算。 于是可以引导采用正弦定理入手的同学,把边转化成角来计算。而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是关于边 a 与边 c 的二元问题,也可以考虑把二元化成一元来解决,而二元化一元的方法常 用三角换元法,于是可以引导从余弦定理入手的同学,把关于 a、c 的二次方程配方之后进 行三角换元。于是自然就得到了下面的两种解法。 【法 1】由正弦定理得:a=2sinA,c=2sinC,于是 c+2a=2sinA+2sinC=2sinA+4sin(60°+A),化 简得 c+2a=2(2sinC+ 故: (c+2a)max=2
2
3
, 设a
c 3 cos , 2
3c ∴c=2sin , 故 (c+2a) a= 3 cos sin .于是 c+2a=2 7 sin( + )。 3 sin , max=2 7 2
例 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在△ABC 中, 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是 a、 b、 c, 已知 a=bcosC+csinB。 (1)求 B。 (2)若 b=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第一问学生一般没问题,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出 B= ,在第二问中,学生们在有 4 了例 1 的分析解答,一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正弦定理把边 a 和边 c 用角的三角函数表示出来, 转化成角,然后使用二元换一元的方法换成只有一个角 A 的函数,再降幂变形求解。然而,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用余弦定理写出 4 a 2 c 2 2 ac ,之后就不知道如何能与△ABC 面 积建立联系,怎么一个等式就能变成不等式呢? 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我们的目标是求△ ABC 面积的最大值,可以选择公式
破解解三角形中最值问题的自然之道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李会金 “数学是自然的” 。 在人教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主编寄语中, 很明确地说明 “数 学是自然的” 、 “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 。那么,解决数 学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应当是 “自然的” 。 高考题的第 17 题的位置常常是数列或解三角形的问 题,问题难度并不大,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但是当解三角形与不等式结合,求最值 时,学生们往往并不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那是还没有学懂其中的“自然之道” 。本文结合 实例来谈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的自然之法,如何自然而为。 例 1:在△ABC 中,B=60°,AC= 3 ,则 AB+2BC 的最大值为_______。 解析: 许多学生拿到这题时, 感到茫然, 或者只是能够列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两个式子:

3
,a=
3
,则 b2+c2 的取值
范围是________. 解析:这道的入手依然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一种方法用正弦定理,二元化一元,没有 太多变化,而且很顺利求解。但是在第二种方法,使用余弦定理和均值定理之后,得到的结 果完全不是学生所想象的“a2+c2 有最小值(当且仅当 a=c 时取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从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法 1】由正弦定理得:b=2sinB,c=2sinC,于是 b2+c2=4(sin2B+sin2C)=4-2cos(2B+ ∵B∈(0,
综观以上三道例题,我们可以体会到,所谓的解题“自然之道” ,就是读懂题目信息, 正确而直接建立其中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联系, 找到解读这些信息的在教材中的根源, 那么解 题的思维过程就是自然的, 解法是自然的, 完善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了。当然,以上例题还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比如例 2 就可以用几何方法来解答,几何 法解题时,就要求对几何位置容易判断,好解释,而在例 1 和例 3 中这种方法就有很大的局 限性了,因此, “自然之道”强调的依然是通性通法(解三角形问题的两大方法) ,强调的依 然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三角形的两大定理和均值定理、三角运算)这些基本功的扎实, 强调的建立各章节知识的融汇贯通。 为了加深对解题“自然之道”的理解,下面再配上一些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的其它不 同方面的习题,供读者体验感悟,加深认识。 练 1: (2012 陕西高考)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a、b、c,若 a2+b2=2c2, 则 cosC 的最小值为( C ) A.
2 5 )∴2B+ ∈( , )∴2cos(2B+ )∈[-2,1)∴b2+c2∈(3,6] 3 3 3 3 3

3
).
【法 2】由余弦定理得 3=b2+c2-bc,再由 b2+c2≥2bc 得 3=b2+c2-bc≥
1 (b2+c2) 2
∴b2+c2≤6,另一方面,∵b、c 是正数,∴bc>0,∴3=b2+c2-bc<b2+c2,故 b2+c2 的取值范 围是(3,6] 反思:对比例 2 的【法 2】与例 3 的【法 2】 ,可以发现,我们并不是用均值定理来直接下结 论 ac 最大值,或是 b2+c2 有最小值,而是利用均值定理来构造了一个不等式,这个不等式进 行等价变形求解后,可能得到关于 ac 的最大值,b2+c2 的最小值,也可能得到关于 ac 的最 小值,b2+c2 的最大值,这完全由运算决定。如果想要通过均值定理说明 ac 这种积的形式有 最大值,就必须考虑“正、定、等”三个条件,同样如果想要利用均值定理说明 b2+c2 这种 和的形式有最小值,一样必须考虑“正、定、等”三个条件。
3 2
B.
2 2
C.
1 2
D.-
1 2
练 2: (2014 赣州模拟)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a、b、c,满足 b(sinB - 2 sinC)=(a+c)(sinA-sinC),且 AB BC 0 (1)求 A 的值; (2)若 a= 2 ,求 b- 2 c 的取值范围。
1 2
【法 2】由余弦定理得:4=a2+c2- 2 ac≥(2- 2 )ac ∴ac≤2(2+ 2 )∴S= ac sin B ≤ 2 +1 反思与疑问:对于学生这两道题目解答的实际来看,第一种方法是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而且 出错的可能性更小一些,但对于用余弦定理之后的变化方向把握不好,同时,均值不等式是 学生极易出错的地方。在例 2 中,学生的疑问随之而来。 在使用 a2+c2≥2ac 或 a+c≥2 ac (a、c 为正实数)时,利用这两个不等式构造新的不 等式的方法与利用这两个不等式求最值时的“正、定、等”的理解一样吗?可不可以认为: a=c 时,a2+c2 有最小值 2ac, a+c 有最小值 2 ac , 2ac 有最大值 a2+c2, 2 ac 有最大值 a+c 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配以下例 3. 例 3:设△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若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