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是分子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节将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来说明这一点。

扩散现象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本节课将通过多种途径说明“物质在各种物态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且其显著程度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子运动的宏观反映”。

布朗运动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它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是液体分子对悬浮颗粒撞击的不平衡产生的,因而布朗运动间接地证明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它的理解,应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永不停息”,二是“无规则”。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很到位。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比如放大法、转换法等,并能解决“PM2.5细颗粒”等一些实际问题。

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亲身体验等新理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了解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通过实验认识布朗运动,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分析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理解布朗运动激烈程度与颗粒大小和温度有关。

3.通过对比,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布朗运动难点:布朗运动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方法
亲身体验、自主发现、问题引领、小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古诗欣赏,带入情境,引出扩散现象。

新课教学
一.扩散现象
教师提问1:什么叫扩散现象?生活中见过哪些扩散现象?
学生回答:
实验和图片展示各种扩散现象
教师提问2:在两种物质、物态确定的前提下,扩散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能否通过实验证实?
【学生演示实验】
学生总结
教师提问3: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二.布朗运动
过渡提问:你们真的看到分子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如何探测微观粒子?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常见的有光学显微镜,后来发展到电子显微镜,现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通过它可以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在科学探索的
道路上,每个阶段都留下科学家们光辉的足迹。

大约200年前…让我们重现当初的情景…
请一名学生上来扮演布朗,观察现象,告诉大家,激发兴趣,再切换到大屏幕,集体观看。

边讲故事边实验。

教师提问:小颗粒是分子吗?
学生回答:
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归纳问题
小组讨论问题1:“小颗粒”如何运动?
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展示:布朗运动的定义。

小组讨论问题2:“小颗粒”为什么如此运动?
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动画模拟。

小组讨论问题3:影响“小颗粒”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动画模拟。

师生互动:讨论布朗运动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体现的物理方法
三.热运动
师生互动:探讨得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得出分子热运动的定义
课堂巩固:
思考1: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反映了物质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在布朗运动中,观察到的是悬浮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3)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4)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煤油中小粒灰尘的布朗运动,这说明煤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思考2: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PM2.5的中文名字在2013年4月19日被确定为“细颗粒物”。

PM2.5被人吸入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
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请问PM2.5在大气中的运动是布朗运动吗?
思考3:
从较暗的房间里观察到入射阳光的细光束中有灰尘微粒在上下左右游动,灰尘微粒的运动是布朗运动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2.分子的热运动
物理方法:转换法、放大法等颗粒小,越显著
直接间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