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第三讲 误差评定及检测

第三章 第三讲 误差评定及检测

S 被测实际要素
基准
29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被测实际要素 S 被测实际要素 基准
S
α
基准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30
定位误差的评定
S
S P
P
f
Ly 基准B 基准A L 被测实际要素F 基准A h1
O
Lx
定位最小包容区域示例
31
定位误差的评定
评定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大小一般 是有区别的。其关系是:f形状≤f定向≤ f定位 当零件上某要素同时有形状、定向和定位精度要求时, 则设计中对该要素所给定的三种公差(T形状、T定向和T定位) 应符合: T形状≤ T定向≤ T定位
4
重点内容回顾:形位公差带
圆柱度公差除了可以控制自身圆柱度误差外,
还可以控制该被测要素的圆度误差以及圆柱 表面素线的直线度误差。
5

跳动公差带能综合控制同一被测要素的方位 和形状:
1)径向全跳动公差除了可以控制自身径向全跳动误差外,
还可以控制该被测要素的圆柱度误差、径向圆跳动误差、
圆度误差以及圆柱表面素线的直线度误差和对轴线的平 行度误差。 2)端面全跳动公差带综合控制端面对基准轴线的垂直度 误差和平面度误差。

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形状公差应小于或等于定向公差 定向公差应小于或等于定位公差
35
补充练习






将下列技术要求标注在 图上。 ( 1 ) φ100h6 圆 柱 表 面 的 圆 度 公 差 为 0.005mm。 ( 2 ) φ100h6 轴 线 对 φ40P7 孔 轴 线 的 同 轴 度公差为φ0.015 。 ( 3 ) φ40P 7 孔 的 圆 柱 度 公 差 为 0.005mm 。 ( 4 )左端的凸台平面 对 φ40P7 孔 轴 线 的 垂 直 度 公 差 为 0.01 mm 。 ( 5 )右凸台端面对左 凸台端面的平行度公差 为0.02mm。
◎ φ0.015

0.01
C
0.005
C
A
©
0.005

0.02
A
标注的解释

说明右图中标注的形位公 差的含义。


解释代号含义
外圆柱面的圆 度公差为0 外圆柱面对基准轴线 B的径向跳动公差为0.015 左端面对右端面的平行度 公差为0.01
公差带形状
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 0 004mm的两同心圆间的区域 在垂直于基准轴线B的任一测量平 面内,半径差为0.015mm,圆心在 基准轴线B上的两同心圆间的区域 距离为公差值0.01 ,平行基准 平面的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
32
f形状 t1 t2 t3
A A H
f定向 A
H
A
a) 形状、定向和定位公差 标注示例:t1 < t2 < t3
b) 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评定的 最小包容区域:f形状< f定向< f定位
评定形状、定向和定位误差的区别
33
f定位
小结
形位误差的研究对象是几何要素,国家标准规定的形位
公差特征共有14项,熟悉各项目的符号、有无基准要求等。
6
§3.4 形位误差评定及其检测
7
一、形位误差的评定
1)最小条件
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是“最小条件” 最小条件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 变动量为最小,即包容被测实际要素的两理想要素所 形成的包容区最小(最小包容区域)。
9

被测实际要素
f1

最小区域

轮廓要素的最小条件
10
f
L2
被测实际要素
重点内容回顾:定向公差的特点
1) 定向公差带相对基准有确定的方向,而其位置
往往是浮动的。
2) 定向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方向和形
状的功能。
1
重点内容回顾:定位公差带的特点
1) 定位公差相对于基准具有确定位置。其中, 位置度公差带的位置由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同轴度 和对称度的理论正确尺寸为零,图上可省略不注。
常借助计算机才能获得其误差值。
圆柱度误差由三个部分组成:圆度误差、直线度误 差和相对素线的平行度误差。 问题:同一被测要素,圆度公差值和圆柱度公差值 相等,圆度合格,圆柱度一定合格吗?
27
定向误差的评定
a) 被测件
b)测量方法
测量面对面的平行度误差
28
定向误差的评定
定向误差值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向最小区域) 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是按理想要素的方向来包容被测实 际要素,且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 f的包容区域。
5× 21孔对由与基准C同轴,直径尺 寸 210确定并均匀分布的理想位置 的位置度公差是 0.125mm 。
125圆孔的轴线对
85圆孔轴线的同轴 度公差是0.05mm 。
厚度为20的 安装板左端 面对 150圆 柱面轴线的 垂直度公差 是0.03mm。
安装板右端面对 160 圆柱面轴线的垂直度 公差是0.03mm。
轴套零件的形位公差标注

如图示销轴的形位公差标注,它们的公差带有何不同?

左图为轴线在任意方向的直线度,其公差带为直径等于公 差值0.02mm的圆柱体内的区域。

右图为给定方向上被测素线对基准素线的平行度,其公差
带为宽度等于公差值0.02mm且平行于基准A的两平行平面
间的区域。
d1
L1
d2
中心要素的最小条件
11
2)最小包容区(简称最小区域)
最小包容区(简称最小区域):是指包容被测实际要素 时,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 f的包容区域。形状误差值用最 小包容区域(简称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按最小包容区域评定形状误差的方法,称为最小区域法。
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 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近似方法评定形状误差。当采用不 同评定方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有争议时,应以最小区域法作 为评定结果的仲裁依据。 被测实际要素
S S
最小包容区示例
12
a) 评定直线度误差
被测实际要素 S
被测实际要素
f
S
b) 评定圆度误差
c) 评定平面度误差
13
给定平面内直线度误差的评定

最小包容区域法


两端点连线法
最小二乘圆法
14
最小包容区域法
15
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中线:实际轮廓上各点到该线的距离平 方和为最小
16
两端点连线法
22
圆度误差的评定
★ 最小外接圆法
作包容实际轮廓、且直径为最小的外接圆,再以该圆
的圆心为圆心作实际轮廓的内切圆,两圆的半径差即为
圆度误差值。
★ 最大内接圆法 作包容实际轮廓最大内切圆、再以该圆的圆心为圆 心作实际轮廓的外接圆,两圆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值。
23
24
圆度误差的评定

最小二乘圆法 从最小二பைடு நூலகம்圆圆心作包容实际轮廓的内、外包
形位公差是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简称。形位公差带具 有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四个特征。形位公差带分为形 状公差带、定向公差带、定位公差带和跳动公差带四类。 应熟悉常用形位公差特征的公差带定义、特征(形状、大小、 方向和位置),并能正确标注。
34

最小包容区域—包容被测实际要素且具有最小宽 度或直径的区域。其形状与形状公差带相同,而其 大小、方向及位置则随实际要素而定。
19
圆度误差的评定

根据被测实际轮廓的记录图来评定圆度误差方法有:
★最小包容区域法 包容被测实际轮廓、且半径差为最小的两同心圆之 间的区域,此两同心圆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值。 最小包容区域的判别准则:由两同心圆包容被测实 际轮廓时,至少有4个实测点内外相间地位于两个包容
圆的圆周上。
21
通常用透明同心圆模板试凑的方法
容圆,两圆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值。 最小二乘圆是从实际轮廓上各点到该圆的距离 平方和为最小。
( r R)
i 1 i
n
2
min(i 1,2,...,n)
25
O为测量圆心,O’为最小二乘圆 心
26
圆柱度公差的评定

圆柱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最小包容区域法、最小二
乘圆柱法、最小外接圆柱法和最大内接圆柱法四种。通
17
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 最小包容区域法
☆三角形法则 ☆交叉法则 ☆直线法则 ★ 最小二乘法
18
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 对角线平面法 基准平面通过被测实际面的一条对角线,且平行
另一条对角线,实际面上距该基准平面的最高点与最
低点之代数差为平面度误差。 ★ 三远点平面法 基准平面通过被测实际面上相距较远且不在一条 直线上的三点(通常为三个高点),实际面上距此基 准平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代数差为平面度误差。
2) 定位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位置、方
向和形状的功能。
2
重点内容回顾:形位公差项目之间相互关系
国标GB/T 1182-2008 :
定向公差可以控制与其有关的形状误差; 定位公差可以控制与其有关的定向误差和形状误差; 跳动公差可以控制与其有关的定位误差、定向误差 和形状误差。
3




重点内容回顾:形位公差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