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

(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

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

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

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

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

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

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

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

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

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①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

②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
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3.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

”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14分)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②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④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⑥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③果诚:果真。

④子:你。

⑤长:做……首领。

⑥甲:军队。

1释划线的词语。

(4分)
①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②群臣莫对()
③兽见之皆走()④故遂与之行()
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4对这段文字的意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讽刺荆宣王昏庸无能,看事情愚蠢
B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诫荆宣王不要上昭奚恤的当
C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说明要有强大军队的原因
D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说明北方国家害怕昭奚恤的原因
四、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1解释
(1)召而数之公前()2寡人闻命矣()
2断句
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3翻译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刺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5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