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台的特产

东台的特产

东台的特产
东台市实验中学(南)初三(16)班芮彧
一.研究目的
让人们了解东台特产
二. 研究对象
1.西瓜
2.发绣
3.陈皮酒
4.鱼汤面
西瓜
特定产于江苏省东台市境内的西瓜,谓之“东台西瓜”
东台于2008年通过中国园艺学会西瓜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西瓜之乡”。

“东台西瓜”商标已经获准国家商标局注册,是第一个突破了农产品产地证明商标空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准具有地理标志的国家注册的瓜类产品。

“东台西瓜”已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壤条件、丰富的种植经验形成了自有的风味特色。

特小凤、早春红玉等品种,从果型大小、色泽到内在品质均适应市场需求,产品十分畅销,甜透大江南北。

“东台西瓜”是真正的无公害西瓜、绿色西瓜、有机西瓜。

“东台西瓜”目前供应市场的绝大部分为小果型西瓜,一般单重为1.5~2.0KG,有晶黄果肉和鲜红瓜瓤两种类型,种子特小,外皮淡绿青色条纹。

晶黄果肉型“东台西瓜”:分特小凤、特小兰等品种,口感细腻、多汁,是消暑解渴佳品。

鲜红瓜瓤型“东台西瓜”:一般品种为早春红玉品种,糖度高、纤维少,更以其甘甜多汁、营养丰富。

“东台西瓜”:产品质量过硬。

普遍采用大棚多层覆盖保护地栽培,病虫害发生轻,注重施用有机肥料和钾肥,其产品经审定取得了省级无公害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质标志,达到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要求。

包装精美别致。

小果型西瓜既是人们消费食用的佳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

经营者十分注重内在质量和箱型设计,坚持规格分级套网罩,分品种定量包装,以赢得消费者的称心满意。

东台西瓜年供货量60万吨,供货季节4-10月。

发绣
20世纪60年代,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于是,20世纪70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几成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异彩。

先后绣制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和陈毅、刘少奇、邓小平等伟人肖像。

1989年以来,东台曾多次跨过海峡,在台湾高雄等地展出发绣,轰动了宝岛。

而今,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东台又开辟了发绣工艺的新纪元。

发绣艺人们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

目前,东台从事发绣工艺设计、配色、勾绷、刺绣和装裱等的技艺人员逾7000人,其中青年绣女占绝大多数。

全市拥有发绣专业公司1个、专业厂家20多家,发绣工艺点300多处,市内发绣经销门市40多爿,年产值超过一亿元。

在台湾和东京等地区都设有销售窗口,中国发绣已传遍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台“中国发绣”已获得国内大奖数十个,在国际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也屡获殊荣。

2009年东台发绣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保护
(一)材料的要求
东台发绣制作所用底料塔夫绸要求无跳丝、疵点,厚度为0.11至0.13mm,密度经向1cm79梭,纬向1cm45梭。

装裱材料宋锦、花绫要图案清晰、质感好、丝路正,托背宣纸选用高档一等品。

头发选用16至30周岁并在保护范围内连续生活10年以上、身体健康女性的自然色发,发长40cm以上。

(二)绣面构图要求
发绣所用图案要根据特定工艺的要求做到造型准确、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构思新颖、个性鲜明、适宜于发绣制作。

(三)针法要求
1. 针法中:参针,要求绣得平整、服贴:套针,要绣得有真实感;虚针,要针迹均匀。

乱针,要层次分明;扣针,要工整平直;网针,要图形整齐;平针,要变化多、针路清晰;刁针,要虚实相应;纳针,要自然顺丝等。

2. 整个绣面要平整,针法要顺纹有序,不露底,色彩搭配自然,去除夹尾发迹。

(四)装裱要求
装裱时要去污、清洗,绣面绷平,镶嵌边料色彩花纹一致,无气泡,不脱壳,不断裂,角度准确,丝缕直,纹样正,通幅整齐。

(五)质量特色
不腐、不蛀、不褪色。

将绘画与刺绣完美结合。

充分以人发的特质来绘制出原画的精神面貌及创作构思的意图。

画面剌绣部分与幅面之比不得少于70%。

绣制人物画的线条,立体感强,凹凸分明;绣制花卉翎毛,层次分明,丝路和顺;绣制动物毛发特点明显、逼真;绣制山水楼阁,古朴典雅,衬光纹理清晰可辨。

陈皮酒
东台陈皮酒介绍:东台传统名酒。

始酿于清乾隆年间。

选用上等精白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配制而成,配以名贵中药,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

有"稠绵醇厚,香味独特,落口甘畅,余味悠然"之誉。

并有理气开胃,舒筋活血之功能。

相传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 ),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

时值范母体弱多病,但生性怪癖厌服汤药。

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忧心忡忡。

为寻求不服汤药而能治病的良方,他八方求医。

一日,当地一名医给范公一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药,制成药酒饮用,可治老太太的病。

范母饮用后果见奇效。

天圣二年冬,雨雪连旬,修堤民夫多病不起,范公也令人配制此酒给民夫服用,民夫饮用不久均病愈。

当时东台民间甚是缺医少药,特别是妇女产后体弱多病,范见此,便请名医和酒师研制医治病民之药酒。

其酒选用麻筋糯米为原料,配以陈皮、黄芪、党参、当归肉桂、丹参、红花、木瓜等16种滋补药物,采用淋饭法酿成,具有补气养血、益肝强肾、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理气开胃、壮筋健体之功效。

尤其产妇,每餐前温饮一杯,不仅散寒温宫,而且促进子宫恢复。

酿制后用瓮贮藏,取名“ 陈醅酒”,因谐音且又含
陈皮,称之为“陈皮酒”,从此便流传民间。

清代中后期,东台陈皮酒已远近闻名,堪称东台一绝。

陈皮酒是江苏省东台陈皮酒厂的传统名产,已有悠久历史。

产品先后荣获江苏省优质名酒、江苏黄酒优秀奖、中国黄酒节一等奖等称号。

据《古盐城志川己载,陈皮酒始酿于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最初称“八珍汤”,是范仲淹为治母病遵医嘱,以稻米和陈皮、党参等多味中药材为原料配制而成的滋补酒,因“八珍汤似瓮贮存,故又称“陈酷瓮”,这就是最初的陈皮酒。

到清乾隆年间,东台陈皮酒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注酒时的唱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外埠商人慕名而来,争贩此酒,成为一时盛事。

鱼汤面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今天,你们来到我们盐城这儿,就然我来为你们介绍一下我们这的特色小吃吧!
鱼鹰下洞庭——大有作为。

鱼儿喝水——又进又出。

谈到鱼,自然而然地人们的脑海中很快就会涌现出一些美好的的词句,比如:年年有余,足足有余……这里的“余”与“鱼”字是谐音,一年忙到尾苦到尾的人们,总希望在年末的最后一天,屋里吃的,用的,穿的还能有些存底。

于是,一般在大年三十的这天,我家乡的人们总喜欢在自家的门框上或厅堂正中央贴上鲤鱼的图案。

鲤鱼,灿烂辉煌,庄重典雅,金鳞赤鳍。

古人云:“好事成双”,鲤鱼的图案当然也得成双配对的。

到除夕吃年夜饭时,桌上象征着吉庆有余的一条完整的鱼更是必不可少。

当然,这条鱼是不能吃的。

当吃完年夜饭后,得由家中最年长的长辈,将这条鱼端至橱柜里,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过得更富足宽余。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说起鱼,当然得提及遐尔闻名,我富庶而美丽家乡的特用鲤鱼制作成的鱼汤面了。

可以这样说,到了我的家乡如果你不吃一餐鱼汤面,犹如你去北京不登上长城一样,的确是件憾事呢。

提起鱼汤面的来源,还有一段佳话呢。

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御膳房的厨师触犯
了御膳房的厨规,被逐出皇宫,流落到我的家乡。

初始时,他以卖白汤饺子为生,由于汤鲜味美,所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顾客一天也比一天多。

后来被一家面馆发现,这位御膳房的厨师并被聘用到面馆,改做起了白汤面。

做起白汤面后,生意更是兴隆,就因为这口味独特,脍炙人口的汤。

鱼汤面的制作,关健当然在于“汤”了。

至于它的制作过程,我是厨艺不精,只知道品尝的。

不过,我的一本《江苏市县邑风物丛书》上,就白汤面专作了介绍。

它的大至制作过成是这样的:先将买回来的鲫鱼去鳞,去鳃,然后洗干净的鲫鱼放在清水中泡三个小时左右。

<注意在泡的过程中,要每隔十五分钟就换一次水。

>取出鲫鱼将鲫鱼挂在阴凉处,凉干,然后下油锅炸,并辅以熟猪油,姜葱,虾子等佐料。

如以一桌八碗计算,取鲫鱼8.5~9两,长鱼骨,猪骨各三两左右,外配上虾子1~2两,白酱油2两,熟猪油1两,姜葱各1两。

制作炸鱼时,不要用猛火,以文火煨煮,直到酥时捞起。

熬汤的水一般用河水,井水,还有天落水。

汤烧到起厚时即可,用汤筛过滤或沉淀一下即可。

因为鲫鱼有‘补虚疗肠之功能’,常食之,大有‘疗补健体之功效’,历来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味香四溢的鱼汤面,欢迎大家前到江苏东台小城来品尝,江苏小城欢迎你。


三.研究时间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