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李生兰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及规律,探索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增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 ~ 3岁)、幼儿(3 ~ 6、7岁)。
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
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胎儿学校胎儿学校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管理。
(二)托儿所托儿所是对0 ~ 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
(三)幼儿园幼儿园是对3 ~ 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四)托幼园所一体化有些学前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
(五)幼儿班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作息制度仿照小学进行。
(六)儿童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
(七)SOS国际儿童村SOS是Save Our 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是国际通用的呼救信号。
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
(八)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5)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6)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8)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第二节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一)教学与自学相结合(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四)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五)预习与复习相结合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一)调查法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的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基本概念:儿童观儿童的权利★第一节儿童观的界说一、儿童观的概念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1、儿童是“小大人”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儿童的发展演变1、儿童是“小大人”(Miniature Adult)2、儿童是“有罪的”(Sinful)3、儿童是“种子”4、儿童是“空白板”:洛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训练,强化和行为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重要人物华生。
优点: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缺点:教育万能论,忽视个体差异,填鸭式教育。
5、儿童是“成长的植物”:普斯泰罗奇。
优点: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缺点:教育成了儿童发展的尾巴。
6、儿童就是“儿童”:卢梭。
①儿童有主动性②儿童期有重要的价值注:霍尔的复演说7、杜威的儿童观“儿童是中心”:杜威,现代教育学派。
提出改变教师为中心,改变教材为中心,要以儿童为中心。
8、爱伦·凯:“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9、二十世纪至今,人们在为儿童的世纪做出努力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大致相似:①国本位②家本位③神本位④人本位第二节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略)★第三节正确儿童观的树立(每一个都得好好看)为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
每个儿童拥有的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休息权、教育权等,应得到我们的承认、尊重和保护。
(PPT: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遗传素质,它是儿童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各种基因,为儿童后天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
(二)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看一看例子)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它们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决定了儿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儿童生活的环境不同,其发展水平也不同。
①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里的儿童,发展的水平不同。
(例:聋哑父母孩子的语言发展差,可给孩子买图书、玩具、VCD等,创造孩子语言发展的环境。
)②生活在不同托幼机构里的儿童,发展的程度也不同。
(例:重视体育的园,孩子动作发展和体质好;重视艺术的园,孩子艺术方面好,审美也得到发展。
)三、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儿童的发展有极大的潜力。
儿童发展的潜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才能挖掘出来。
四、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看一看例子)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会对同一个环境做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
(例:大、中、小班幼儿放在一个活动室。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例:动作发展、脑重量、记忆特点等。
)儿童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续,彼此相连,不能分割。
(例:婴儿期儿童通过动作思维,幼儿期则通过形象思维。
)五、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一)儿童发展有性别差异(例:男孩表现在身体攻击,女孩表现在言语攻击)同一年龄的儿童,在发展上呈现出性别的差异。
首先,国外许多研究说明,男女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差异。
其次,教育实践证明,男女儿童在发展上也有差异。
再次,学前儿童自身也意识到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二)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例:孩子言语差异大,数学差异不大)同一年龄的儿童,在发展上还有个别差异。
首先,表现在对物体的感知上。
其次,还表现在儿童的判断推理上。
再次,还表现在儿童的兴趣爱好上。
此外,儿童还在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三)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例:各国语言不同)同一年龄,不同国家的儿童,各自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在发展上也有差异。
六、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看一看例子)儿童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活动,另一类是交往活动。
操作活动: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
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
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例:沉浮)交往活动: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
首先,儿童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萌发创造性,增强责任感,提高积极的自我意向。
其次,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小组活动,或是个人活动,都能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情感的升华,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
七、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儿童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第三章学前教育观基本概念:托儿所学前教育观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价值一、促进儿童当时当下的发展。
(例:让孩子描述杯子,可以往深了说,也可以往广了说。
)二、为入小学作好准备。
三、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第二节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1903年,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幼教机构,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北京郊区县为例,以外省公立园私立园为例。
)三、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针对残疾儿童。
)四、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最好的是上海,最差的是北京。
)五、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学前教育的目标(所有都是重点)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一)托儿所的保教目标托儿所是对0-3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颁发了《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托儿所的保教总目标是:“要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具体表现为:(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动作)(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获得简单知识。
(语言)(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品德)(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生活习惯)★(二)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一定考)幼儿园是对3-6周岁(或7周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概念、性质)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主要表现在:(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运动、健康卫生)(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智:求知态度、智力、技能和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德:爱的情感,道德品质和社会性)(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美:感受美和表现美)注:口语发展关键期是2-5岁,语言是儿童所有活动的伴随者。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论述)(1)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保育、教育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均受制于其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也都反映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2)比较而言,托儿所在对儿童施以教养的同时,更注重于儿童的保育工作,而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保育工作的同时,却更侧重于儿童的教育;(3)托儿所把保障儿童的健康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语言、动作和认知能力;(4)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托儿所培养目标基础上的,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要求更多、更高,强调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