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学生姓名:谢奎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符昌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
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
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
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
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
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
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
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
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
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
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黄梅戏。
写意精神,以虚带实,以形传神,不追求绝对的真实,这是黄梅戏的写意性。
黄梅戏在舞台上的表现方式,多来自于生活实践,但会把生活中的东西经过锤炼,提取需要的素材,然后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这就是黄梅戏的精神所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头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中虚假的修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以及文化。
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活态历史。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异于其他民族的特有价值,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体系。
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各种创作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
“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时,不应忘记文化多样性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社会实践中产生和积累的民族特有的精神。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存活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使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价值在多元文化世界中以其独特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尽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具有当初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们作为民族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作为民族珍贵的精神情感的活态遗存,在今天仍然以其与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紧密联系表现出重要性,其意义和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由于生态文化环境的破坏,传承人的老龄化,许多文化资源已经灭绝或是正在消逝。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个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
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目前,在我国所使用的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大约有十多种正处于濒危衰退的状态。
不仅如此,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
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出现的。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作为具有深厚地区文化底蕴的黄梅戏文化,无疑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有利于其传承、保护和发展”【1】五、黄梅戏的保护方法与措施1、立法保护,是保护和继承黄梅戏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采取措施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安徽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唱响黄梅戏作为现阶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国家对黄梅戏的投入逐年增加,建立黄梅戏会馆连锁会馆和对各县市剧团的投入,使得黄梅戏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黄梅戏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好。
2、科学的管理机制,是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广阔、保护工作涉及到政府的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如文化部门、文物部门、民族事务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旅游部门等。
职责不明的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相互推诿,各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这种分工不定、多头管理的现状,主要是因为缺少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的约定。
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开发中,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粗保护的理念,不能用牺牲民族文化资源的做法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在开发和利用黄梅戏这种文化资源时要认识到黄梅戏作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点,抓住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发掘出更多更优秀的黄梅戏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将黄梅戏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用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造就地区的产业经济文化,用文化效益带动文化保护。
3、加强选产教育,提高全民认知与保护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过去湖北安徽地区及其周边民众对于黄梅文化的了解不够客观,不能科学地认识它,总是把黄梅戏的历史发展与当初的沿街乞讨所唱的调子联系在一起。
而作为黄梅戏流行地区的群众也很少有让自己的子女去把学习黄梅戏当做今后谋生的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人不愿意学习黄梅戏,加之黄梅戏戏曲的影响范围较小,从而导致了黄梅戏的学校招收学生比较的困难,由于新鲜血液不能得到灌注,此时,黄梅戏的继承与发展曾经也到了几乎要停滞不前的边缘。
虽然专家学者们认识到黄梅戏潜在的研究问题和蕴含的经济价值,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种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的采纳,过去政府在资金、人力、财力上对黄梅戏的调查、整理、传承、研究都是有限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这是因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人员并没有认识到黄梅戏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使得黄梅戏挖掘整理工作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如今,由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的重视,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于湖北安徽地区黄梅戏的历史文物、戏曲音乐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修建了许多名人故居以及文庙。
这不仅可以让看客在古建筑中感受浓浓的黄梅风情,还可以学习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文化,欣赏黄梅戏的曲艺唱腔、音乐舞蹈等等,这让更多的民众知晓了黄梅戏,从而有利于发展黄梅戏文化。
4、加大对于黄梅戏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划分区域保护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
目前在一些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湖北安徽等黄梅戏流行地区,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从事黄梅戏的传承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这种财政政策首先应当得树立正确合理的分配认知,国家或地方应当设立专项的黄梅戏保护与传承资金或基金,用来普查、出版、研究、传播以及培养专门的传承人才。
同时梅戏的流传范围在渐渐萎缩,所以建立一个以安徽安庆市和湖北黄梅县为中心的黄梅戏戏曲文化保护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更好地保护黄梅戏文化遗产和从地方文化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激活传统黄梅戏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地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优化皖西南、鄂东、赣北等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黄梅戏民族民间特色,从而使黄梅戏文化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参与世界文化。
同时我们还应抢抓战略机遇,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黄梅戏的保护增添地方力量。
”【2】参考文献1、陈高明《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安庆地区剧团会社为例》/云南民族大学. 20102、刘萍.《黄梅戏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报3、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