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丰政协文史委发〔 2010 〕 1 号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月上旬,市政协文史资料和社会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政协副主席李美林的带领下,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据调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

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四脚龙舞等民间舞蹈和剪纸等民间美术。

传统工艺主要有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铜制品錾画工艺、丰镇月饼、隆庄月饼暨隆庄干货系列等民间食品工艺以及刺绣等民间工艺。

另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隆盛庄六月二十四庙会等。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丰镇月饼,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繁多的品种花样,并通过成立丰镇月饼协会和注册商标,成为中秋节馈赠好友、探亲之最佳礼品,是我市的独特民间小吃远销全国各地。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

如四脚龙舞,起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今已有244年的历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2009年被自治区政府审批为内蒙古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如隆庄六月二十四传统庙会,以它历史悠久、名目繁多、构思精巧、造型朴实、形态多姿的民间艺术活动,吸引着区内外数以万计的民众游人客商,2007申报为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

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项目。

如北派墨玉制作工艺,它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当地独创的一门石雕影雕艺术。

它在继承、改革、发展、创新上进行了重大突破,注入更多、更高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高贵、优雅,艺术品味更浓,档次更高。

曾多次参加北京、天津、上海、广交会等会展,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收藏于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和内蒙古政府礼堂、乌兰夫纪念馆等处。

同时还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受到国外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一致青睐,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我市仍存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认识不到不能以通行的市场化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而不是深入细致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普查、抢救工作。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

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都设立在文化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针对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各个环节制定目标和计划;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等工作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群众性、社会性的普查工作没有展开,概念不清、家底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是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

四是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五是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一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机制。

建议市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抓。

要成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措施。

要借鉴外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

首先,要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

其次,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落实各自责任。

第三,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调查、收集、建档,整理成书或摄制成光盘,形成资料库,作为地方文化史、艺术史、民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

首先,要继续增加投入,政府财政应划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其次,要设立丰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接受我市企业、个人和各界人士的捐赠,所募的捐款全部用于抢救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要大力发扬文化产业。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依靠民力,启动民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从事演出的专业文化团队,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出售冠名权、有偿宣传、有价票证等形式,筹措研究和发展经费。

四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

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职能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调配专业人才负责此项工作。

要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

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把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

要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五要举办各种传承人培训班,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切实得以保护和发展?传承人的存在是关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

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我市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队伍,重点和优先考虑一些濒危项目的传承的培训。

如铜制品錾画工艺、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等。

同时每年给传承人发放一些生活补贴费和举办培训班时的培训费,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

六要加大宣传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保护知识,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培养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适时表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增强从事此项工作和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我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既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

同时建议职能部门尽快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览,投资修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馆,作为宣传丰镇优秀历史文化的窗口。

丰镇市政协文史资料和社会工作委员会2010年9月29日主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调研报告抄送:乌兰察布市政协办公厅、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族宗教和文史委员会;市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存(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