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论证报告根据滁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滁州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利用和释放滁州以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申请举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先将有关情况论证如下一、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必要性。
(一)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滁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34万。
滁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大市之一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市探明矿产资源达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2000余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的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纱、凹凸捧黏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 2005年生产总值328、1亿,全部财政收入27。
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83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亿。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机械、汽车、家电、电子、建筑与材料、轻纺、食品、化工为支柱,拥有4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市境拥有一批大中型区企业如扬子、全柴、康佳电子、天大、等知名企业,同时全市涌现了一批如博西华、守塑、行田、科思等知名加工出口企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著名品牌应运而生,其中冰箱、家电、内燃机、光缆、原盐、空调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外都占有重要地位。
2006年上半年滁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滁来全加工制造产业带、定凤明资源深加工产业带、天秦电子制造业产业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板块,如秦栏、汊涧、乌衣、门台等一批沿边重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
截至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月末提高2.1个百分点。
其中重工业呈快速增长态势。
5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达到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
产值超亿元企业个数为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7%,占大中型工业总产值61.5%。
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9家,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4.2%,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2%。
与经济稳步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滁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至2006年1月,滁州市在岗职工182201人,而高技能人才只有6500人,只占总人数3.57%,其中技师只有1599人,只占总人数0.88%。
“十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40649人,技师缺口7511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18125人,技师缺口3645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精密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滁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振兴滁州经济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想的根本举措,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切实需要。
鉴于滁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申办除州高级技工学校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加大资源整合、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大力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改革,营造为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的社会舆论环境。
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视为高职高专同等学历,实行同等待遇政策,但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目前,全市没有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
众多技工学校和职业中专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在办学上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强调的是学历阶段的教育,把就业服务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使办学路子变小变窄,没有充分体现应有的办学水平,不能有效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全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但因为学院前期主要精力投入办高等职业教育上,本身原有校区面积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客观原因,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是高技能人才年龄老化,存在断档。
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有的已经出现断档。
三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尽管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
一些本专科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因此,中央和全国各地已开始采取措施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等,这些措施如能落实到位并长期坚持,技工短缺将会逐步有所缓解。
为有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决定的精神,我市早在2005年制定《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中即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指出要创建1-2所高级技工学校。
(三)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拓展培训教育,实现6个面向,提供6类服务,形成6种基地,是经过充分论证,是完全可行的。
滁州市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启动慢,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如工人下岗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面向新型工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高级技工学校应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为企业发展服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二是面向就业工作,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服务,建成就业培训基地。
目前,我市经济还处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继续变化必然会引起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继续变化。
原有的职业岗位在减少,下岗还将继续,新的职业岗位在开发,转岗培训势在必行。
总体上看,再就业培训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三是面向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安徽是农业大省,滁州更是农业大市,滁州434万人口,农业人口占335.26万(2003年末),即近80%以上为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低于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率3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发达国家的80%。
农村城市化建设,化解滁州农业人口,必须首先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转移培训。
技工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设备,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实现培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地方化,适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四是面向全社会,为全社会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建成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的培训基础。
到"十一五"期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必将导致大量从业人员需要转移职业。
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新。
这就要求在岗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一定的技术培训,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
据媒体报导,近年来,众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怀揣着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求职无门时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能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东西远远不够。
因而大学生回炉高级技工学校现象不断升温。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企业对技术工人基本技术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对高级技工需求趋旺。
同时,企业纯技能型技工需求已经有所减弱,转而青睐"技能+智能"型的混合型技术工人。
因而,作为有培训能力的技工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讲课模式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加强实践操作培训。
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技工学校面向大中专学生培训定有广阔的前景。
五是面向中学生,为中学生第二课堂提供服务,建成中学生生产劳动技能的训练基地。
据统计,2003年我市的初中生人数有68365人,高中生人数82064人左右。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对劳动实践的重视只是基础知识,而不是基本技能教育,劳动实践基本流于形式。
因此,广泛开展中学生第二课堂培训教育事实上是拓宽了他们的就业,甚而是创业之路。
六是面向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行业培训和鉴定基地。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
虽然起步较晚,进展速度稍慢,但它们的试行已基本得到全社会各行业、各用人单位的认可。
拥有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各行业、用人单位招聘和再聘的必要条件。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在职人员和劳动准入人员必须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和鉴定。
我院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和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组织各类型的培训和鉴定。
我们相信,随着高级技工学校的申办成功,这方面的培训和鉴定是有广阔前景的。
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可行性(一)国家政策的鼓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切盼望,为创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创建高级技工学校,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
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支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并要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要“着力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争取创办1-2所高级技工学校。
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建成1所技师学院、2所高级技工学校……重点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建设需要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模具制造和家电制造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