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衡阳技师学院规划设计说明书

衡阳技师学院规划设计说明书

衡阳技师学院规划设计说明书衡阳技师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形成新的经济类型。

在新经济时代挑战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教学再生产的综合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时期,急需大批具备相当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还远不能满足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一大背景下,衡阳技师学院抓住了难得的机遇,顺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大胆提出加快高等技师教育的新思路,进一步开拓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市场,并初步形成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教学、科研及产业集团。

衡阳技师学院由原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原衡阳生物与信息学校、衡阳市经济贸易学校、衡阳市机电工程学校等四校组成,建立以中、高级技工和技师技能教育为主体,兼顾中、高级技工培训和技师、中、高级技工技能鉴定为两翼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建立完善的,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技能教育,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于一体的办学体制。

现有在校学生共计8600人,四校现在占地701.8亩,教职工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355人。

学校坚持“面向社会、技能为本、形式多样、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技能高超、素质全面、特色育人、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方针,初步设立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物流技术系、生物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等六个系和一个基础教育部、培训鉴定部八个教学机构,共开设“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26个专业。

拟近期招生规模为12000人,远期招生规模达15000人。

二、现状条件分析2.1区位条件衡阳技师学院中心校区位于衡阳市西郊三塘镇,湘桂铁路、322国道于学院南北穿行,校址距市中心不足十公里。

2.2规划校区环境与周边条件中心校区由衡阳市生物与信息学校、市经贸学校组成,占地面积520.1亩,两校中间夹一条道路和一所小学,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

2.2.1 交通条件基地毗邻四条城市道路,交通方便快捷。

有公交车辆直达。

2.2.2 自然条件衡阳地区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偏少,日照偏少,冬暖夏凉反差明显,年前冬春严重干旱,汛期多雨,局部有洪涝,3月有倒春寒,9月有寒露风。

衡阳境内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全区以红壤、紫色土、水稻土面积较大,分布甚广,利用率最高。

2.2.3 规划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基地属城市建成区,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1)给水:给水分城镇自来水和学校自行取水两个系统分布,城镇给水从国道322和环城南路引入(西、北方向)。

(2)排水:校园污水及雨水汇集后,自西向东排出,北向以中心为界,西区从东向西排出,东区从西向东排出。

(3)电力:从校区西向引入10KV电力线。

(4)电信:从校大门国道322引入。

2.3 基地特点2.3.1地处城区边缘的位置特征该校位于衡阳市西郊,地处城区边缘,不像城市型校园受用地规模的制约,这一点为校园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障。

2.3.2农田及水塘为主要构成的地形特征校区内具有典型的湖南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桔林,农田、水塘,其中水塘占了将近20%。

基地的东南向有较大的高差,约有5—7米。

较丰富的自然条件为创造园林化校园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因此,结合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来塑造校园特色是我们在衡阳技师学院的规划设计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决不能简单的挖山填塘,就地平衡,否则,这是对亿万年天地造化的严重破坏。

2.3.3校区现状两个校区现状功能布局比较分散,各功能区之间联系较为薄弱。

学校入口处非学校控制区已自由建设,建设情况较乱。

校中心区现状建筑较多,而且应尽量保留。

三、规划设计主要依据1.国家、省高等学校建设的相关规范;2.国家建设部、计委、教委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3.《衡阳市城市规划行政技术准则》;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5.《三塘镇建设规划》;6.省、市对衡阳技师学院设置的政策要求。

四、规划设计原则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途、原有校区现状条件、及建设基地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因素,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确定衡阳技师学院中心校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如下: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校园规划设计应体现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由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重的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化。

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超前性突出工科学院的特色。

2.生态化校园以自然生态意识为指导,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共存。

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形成景观水带,实现校区内的绿色循环。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塘,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

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充分体现校园的生态化。

3.地域化校园综合衡阳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形象并使其成为标志性景观,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

既满足技师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其所在城市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将学校建设为湘南地区具有显著特色与风貌的校园。

4.园林化校园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增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5.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节约和保护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

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新旧校区规划,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体构思与用地布局5.1 总体构思本设计引入山水校园,自然生长的规划思想,针对地理环境、场地特征及建筑性质,在设计中以环境为主题,以生态为宗旨,以绿地为手段,以塑造场所精神为目的,创造具有互动交流的共享的校园空间场所。

本方案构思注重对场地的解读,力图把握基地隐藏的秩序,文脉。

校园总体布局以生长渐进的模式发展,不同学校之间的合并与融合,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脉络。

规划结构可归纳为:“一心、一带、二轴、二环、多组团”。

5.1.1一心:主校门前合理组织交通及景观,形成开阔的中心广场,广场周边的建筑均在形体上与广场中心呼应,强化核心的特征。

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更象征着学校的精神,奋斗不止、奔腾不息,引领着学校走向更好的明天。

5.1.2 一带:生态共享带,它包括了一条由水体和绿化形成的景观带,以及分布在景观带周边的图书馆、校医院、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共享设施和建筑。

它既是一条生态绿化带、景观休闲带、设施共享带,也是串联校园各功能区的纽带,更是联系学校各成长发展阶段的精神纽带。

5.1.3 二轴:林荫步行轴: 21米宽的林荫大道贯穿于校园的公共教学区,一般情况下禁止机动车行,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空间和宁静的教学环境,使街道空间成为了老师、同学们的学术讨论和休闲交流空间,形成了一条学校的文化轴。

绿化景观轴:由校门前中心广场到图书馆的景观绿带,开阔了入校后的视野,并使图书馆成为景观轴高潮和对景,突出图书馆的标志性,很好地展现了学校的气势和风貌,是学校的一条主要景观轴线。

5.1.4 二环:一环为校园公共教学区与院系教学区之间的道路,另一环为教学区与生活服务区之间的道路,这两个环支撑起了学校的主要机动车行道系统,能有效地联系各功能区,使车流人流方便地通达学校各处,又保证了宁静的校园气氛尽量少地受到干扰。

5.1.5 多组团:根据原有学校布局特点,形成多组团形式分布,同时利用水体、绿化和道路等条件,自然地分隔各功能组团。

教学科研组团、行政办公组团、生活组团、体育组团等各组团均自成体系。

5.2构思特点根据学校现状,并综合考虑学校发展建设的模式、规划设计的实施程序等因素,我们必须明确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保证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要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尽可能节省投资,利用滚动开发产生综合效益,并保证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性。

因此,学校规划建设应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同时考虑规划的近期可行性和远期弹性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确定的规划方针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逐步到位;功能实用,设计超前;保护环境,预留空间,体现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富有时代特征和特色”。

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规划采取开放型、扩展型的网络结构,线性骨架、弹性生长的布局方式,采用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弹性建设的操作模式。

我们提出了两个规划理念:“线性骨架弹性生长”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5.2.1线性骨架弹性生长两条半环形道路支起了校园扩展型路网,线性的骨架为远期定下了明确脉络,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方向,在创造复合公共空间同时为将来校园建筑提供脉络及肌理,使未来的发展也能在现有的构图上“有机生长”,保持校园的整体统一。

同时,簇群化、组团化的布局为整合新旧校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奠定了基础。

5.2.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我们考虑了学校分三个步骤分期完成规划建设,这样既有利于资金的运转又有利于在短期内形成合并后校园的新风貌,体现出新校园的文化气质。

三个步骤为:第一步,新建。

在保持学校原有运行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先逐步将代表整个新校园区形象的公共教学区建立起来。

由于公共教学区规划在没有任何老建筑的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新建过程中不必考虑拆迁问题,因此可以集中第一批资金树立学校的崭新形象。

图书馆和校行政办公楼也处在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段,不需要任何拆迁,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和校门对景,校行政办公楼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核心也应在此阶段建设。

第二步,迁、拆、改建、新建。

首先将部分老建筑的功能置换到已建成的新区,并有计划的分步拆除规划中需要拆除的学校原有的老建筑。

其次对无需拆除的老建筑进行改建、扩建,使其形式适应新的功能和新校园的整体风貌,“有机的成长”,融合到新校园之中。

新建校园东部的宿舍区及其配套生活设施,以满足学校扩招的需求。

第三步,调整融合。

集中资金建设体育馆和体育运动区,完善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及其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整体环境的改善,完善校园生态共享区及其配套建设,使新老校区、建筑、人文及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