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坚持爱国主义
记得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那么,经济全球化下怎么样坚持爱国主义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我们思想的进步和全民的爱国意识的增强,这样,全民一体与经济发展,必会相得益彰。
2.加强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祖国意识,首先应该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她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遭受的屈辱苦难。
对祖国的历史缺乏了解,爱国之情就无从谈起。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过去饱经忧患的历史,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有些年纪大的人也渐渐淡忘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任务,必须向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加强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7]。
这方面的教育一旦放松,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政治上的偏差。
近年来出现的美化殖民、美化侵略的状况就是一个证明。
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祖国的现实国情教育,使人们正确了解和理性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从落后到强盛的轨迹,认识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全面快速发展。
更要全面了解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意识到当今中国既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和崇高国际地位的大国,又是一个经济、科技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国家,又是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国家。
强化祖国历史和现状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自尊油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历史可以使人居安思危。
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教育,是思想教育中须臾不可放松的工作。
国情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强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时事教育是鲜活的、富有生动性的内容。
这是经常性的工作。
3.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
爱国主义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使青年学生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熏陶。
首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教育工作之中去。
要根据各种层次、各类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注重挖掘其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把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教育内容,突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其次,要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和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
大众传媒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闻、文艺活动中去。
影视作品的播放要做到使人们在娱乐和审美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收益和道德上的感化。
做到…值因文扬”。
最后,要充分发挥重要节日。
纪念日的特殊教育功能。
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五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创造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强化人们的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认同感。
4.拓宽渠道,创新手段,改进方法,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都在变化之中,这客观上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
除了前面所述利用广播、报刊等传媒和影视作品为载体外,当前特别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既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但也为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这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拓宽渠道,开拓新阵地。
充分运用、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能够使他们深刻了解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品质。
创新手段,寻找新载体。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现代科学技术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等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迅速传播的信息媒介,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建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工作,建立网站全方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引导公民把爱国作为公民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个人生活在国家中,享受着国家赋予的安全、自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权利,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能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8]还必须履行保守国家秘密、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等义务。
因此,要引导广大公民确立爱国不是个人对国家的施舍,而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法律义务的观念。
还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从法律义务上升为道德义务。
与法律义务相比,道德义务对公民具有更高更自觉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公民不仅不能损害国家利益,不应把个人对国家履行的义务与个人利益和报偿对应起来,而且要求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把广大民众培养成为对祖国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奉献的爱国者。
不仅如此,还要使他们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