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试题答案及解析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所得试验现象和对应结论错误的是【答案】A【解析】A、盐酸不是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不能通过比较盐酸的酸性判断Cl元素的非金属性,错误;B、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时NO2与H2O反应生成NO,正确;C、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烧瓶内液面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实验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正确;D、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发生沉淀的转化,AgCl转化为AgBr,AgBr转化为Ag2S,因为沉淀溶解平衡向溶度积更小的方向移动,则溶度积为AgCl>AgBr>Ag2S,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论的判断。
2.二氧化氯(ClO2)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
工业上用稍潮湿的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
某学生拟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制取并收集ClO2。
(1)A中反应产物有K2CO3、ClO2和CO2等,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必须添加温度控制装置,除酒精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B装置必须放在冰水浴中,其原因是。
(3)反应后在装置C中可得NaClO2溶液。
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3H2O,在温度高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
请补充从NaClO2溶液中制得NaClO2晶体的操作步骤:①;②;③洗涤;④干燥。
(4)ClO2很不稳定,需随用随制,产物用水吸收得到ClO2溶液。
为测定所得溶液中ClO2的含量,进行了下列实验:步骤1:准确量取ClO2溶液10.00 mL,稀释成100.00 mL试样;量取V1mL试样加入到锥形瓶中;步骤2:用稀硫酸调节试样的pH≤2.0,加入足量的KI晶体,静置片刻;步骤3:加入淀粉指示剂,用c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V2mL。
(已知2 Na2S2O3+ I2=Na2S4O6+ 2NaI)①配制100 mL c mol/LNa2S2O3标准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外还有:。
②滴定过程中至少需进行两次平行测定的原因是。
③写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原ClO2溶液的浓度为 g / L(用步骤中的字母代数式表示)。
⑤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
若滴定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终点时正确读数,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答案】(1)2KClO3+H2C2O4K2CO3+CO2↑+2ClO2↑+H2O(3分)(2)温度计(1分)使ClO2充分冷凝,减少挥发(1分)(3)①蒸发结晶(1分,写蒸发、浓缩、结晶均给分)②趁热过滤(2分)(4)① 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各1分)②减少误差(1分)③2ClO2 + 10I- + 8H+ = 2Cl- + 5I2+ 4H2O(2分)④(3分)⑤偏高偏低(各1分)【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知,A中反应为稍潮湿的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生成K2CO3、ClO2、CO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H2C2O4K2CO3+CO2↑+2ClO2↑+H2O;(2)A必须添加温度控制装置,要控制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反应在60℃时进行,应用水浴加热,除酒精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B装置为二氧化氯的收集装置,二氧化氯(ClO2)的沸点为11.0℃,必须放在冰水浴中,其原因是使ClO2充分冷凝,减少挥发;(3)反应后在装置C中可得NaClO2溶液。
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3H2O,在温度高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
从NaClO2溶液中制得NaClO2晶体的操作步骤:①蒸发结晶;②趁热过滤;③洗涤;④干燥。
(4)①配制100 mL c mol/LNa2S2O3标准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外还有: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②滴定过程中至少需进行两次平行测定的原因是减少误差;③步骤2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氯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单质碘、氯化钾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ClO2 + 10I- + 8H+ = 2Cl- + 5I2+ 4H2O;④根据题给反应得关系式:ClO2——5Na2S2O3,代入相关数据计算得ClO2溶液的浓度为g / L;⑤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代入计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则测定结果偏高;若滴定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终点时正确读数,代入计算的标准液体积偏小,则测定结果偏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放在铝制容器中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答案】C【解析】A选项:海带中碘元素是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需要加双氧水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然后萃取分液,最后蒸馏得到碘单质。
B选项: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必须使温度迅速提高至约170℃。
C选项:通常认为是Cl—替换氧化铝中的O2—而形成可溶性的氯化物,所以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Cl—破坏。
D选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过程,不破坏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加水后又溶解);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等重金属盐溶液变性析出(变性是不可逆过程,蛋白质失去了生理活性,加水不再溶解)。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涉及到了从海带里提取碘、实验室制乙烯、和蛋白质变性等。
4.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A.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D.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答案】B【解析】pH试纸湿润相当于把原溶液稀释了,测得酸的pH会变大,碱的pH会变小,A项正确;定容时俯视读书,所得溶液体积偏小,则溶液浓度偏大,B项错误;滴定前无气泡,后有气泡,则气泡占有一定体积,使读数体积偏小,C项正确;中和热测定时要迅速混合,若缓慢,则热量散失多,所测温度偏小,D项正确【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误差分析:pH试纸测定问题、溶液配制定容问题、滴定气泡问题、中和热测定液体混合问题。
5.溴化钙可用作阻燃剂、制冷剂,具有易溶于水,易吸潮等性质。
实验室用工业大理石(含有少量Al3+、Fe3+等杂质)制备溴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完成下列填空:35.上述使用的氢溴酸的质量分数为26%,若用47%的氢溴酸配置26%的氢溴酸的氢溴酸500ml,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36.已知步骤Ⅲ的滤液中不含NH4+。
步骤Ⅱ加入的试剂a是,控制溶液的pH约为8.0的目的是、。
37.试剂b是,步骤Ⅳ的目的是。
38.步骤Ⅴ所含的操作依次是、。
39.制得的溴化钙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测定其纯度:①称取4.00g无水溴化钙样品;②溶解;③滴入足量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④;⑤称量。
若得到1.88g碳酸钙,则溴化钙的质量分数为(保留两位小数)。
若实验操作规范而测定结果偏低,其原因是。
【答案】35.量筒、烧杯。
36.氢氧化钙,确保Al3+、Fe3+沉淀完全,防止氢氧化铝溶解。
37. 氢溴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钙。
38.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9.烘干、冷却;0.94.溴化钙吸水。
【解析】35.用浓溶液配制500mL稀溶液,因此需要量筒取经过计算需要的浓溶液的体积,然后在烧杯中溶解、配制500mL溶液。
36.加入的试剂a、控制溶液的pH约为8.0的目的是除去杂质Al3+、Fe3+,防止氢氧化铝溶解,因此a是碱,根据题意及不引入新的杂质可知是氢氧化钙。
37.加试剂b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a,是氢溴酸。
38. 步骤Ⅴ的结果得到CaBr2·6H2O,因此其操作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9.④对滤渣洗涤,除去表面吸附的离子,然后烘干、冷却。
根据CaBr2~CaCO3可求CaBr2的质量为3.76g,质量分数为0.94。
溴化钙易吸水,因此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考点】本题以工艺流程的形式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计算、操作目的、误差分析。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答案】 A【解析】液溴易挥发,保存时要加水液封,选项A正确;除氯气外,臭氧等强氧化气体都可以将KI氧化得到碘单质,选项B错误;在CCl4中显紫色的是碘单质,不是碘离子,选项C错误;滴加硫酸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有银离子,也可能有硫酸根,选项D错误。
【考点】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鉴定7.(201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实验室中以下物质的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浓硝酸用带橡胶塞的细口、棕色试剂瓶盛放,并贮存在阴凉处B.保存硫酸亚铁溶液时,要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和铁粉C.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D.试剂瓶中的液溴可用水封存,防止溴挥发【答案】A【解析】A、浓硝酸能腐蚀橡胶,所以浓硝酸试剂瓶不能用带橡胶塞,错误;B、保存硫酸亚铁溶液时,要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可防止硫酸亚铁的水解,加入铁粉可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正确;C、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防止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分反应,正确;D、液溴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且密度大于水,所以试剂瓶中的液溴可用水封存,防止溴挥发,正确。
8.(2014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综化学试卷)下述实验操作没有错误的是()【答案】D【解析】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一般不能伸入试管内,错误;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水,所以试管口应倾斜向下,同时该装置不能防止倒吸,错误;C、用氢氧化钠可除去CO中的二氧化碳,但同时CO中又增加新杂质水,错误;D、乙酸乙酯的制备,装置合理,乙酸乙酯的吸收装置也正确,所以正确,答案选D。
9.(2014届甘肃省玉门市油田一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化学试卷)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⑥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①④⑦⑩B.①④⑤⑦⑩C.①④⑤⑦⑧⑩D.④⑤⑦⑩【答案】A【解析】A、符合实验操作要求,正确;B、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掌心,错误;C、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掌心,⑧滴加液体时不能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错误;D、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掌心,错误,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