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的故事教案设计意图这是贝的故事教案设计意图,是优秀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贝的故事教案设计意图第1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贝”字。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课文用4幅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演变的过程。
图画与课文内容相照应,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甲”“骨”等15个字。
2.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等词语。
3.会写“贝”“壳”两个字。
4. 朗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归纳一批学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难点由“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一篇识字课,学生之前对于识字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孩子知识。
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教学理念与方法【理念】部编版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重点教学内容。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偏旁,知道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
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枯燥单一的识字方法,多元化识字,激发识字兴趣,将自主识字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贝壳的实物状貌及特点有所感知,更好的理解其字形的来源及其与“货币”有密切关联的意义;学习生字,采用创设语境法、字理识字法;理解词语创设语言环境,降低理解词语的难度;归纳讲解与补充,让学生不断提升对中国汉字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与了解汉字知识的兴趣。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贝壳”导入-----激趣识字(一)“贝壳”实物导入,教师简介贝壳(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
你眼中的贝壳是怎样的?看到了美丽的贝壳,那么“贝壳”这两个字你认识吗?PPT出示词语“贝壳”齐读,(二)指导书写“贝壳”这个词语。
过渡:这两个字,不光要认识,还要会写。
1.字理明义:我们先来看“贝”这个字,甲骨文中的“贝”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PPT)2.指导书写“贝”字: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识记,观察田字格中的“贝”字。
4.教师范写指导:写这个字的时候,竖与横折的折断要一样长,两边要对称,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
(此句如果学生说出来了,可以省略。
)5.指导“壳”字(1)学生观察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壳”的上边是“士”不是“土”;竖写在竖中线上。
6.学生将“贝壳”这个词语写在作业纸上。
7.评价:生评价,师补充。
评价标准(汉字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字体匀称美观,关键笔画规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一个“趣”字。
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语境,采用贝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识记“贝壳”,书写“贝壳”一气呵成。
指导书写“贝壳”时,我有意识引导孩子连词一块写,这也是二年级学生书写方面的一项训练。
写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明确生字要写得规范、美观。
】(三)识记“类”过渡:“贝壳”这个词语会写了,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些贝壳的图片。
1、PPT出示贝壳图片,教师引导:像蜗牛、河蚌这些动物,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坚硬的贝壳,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叫“贝类”。
(PPT出示汉字“类”)2.指名扩词。
【设计意图:在图片的引导下,在教师语境的创设启发下,学生不仅认识了“类”这个汉字,还明白了它的意思。
】过渡:小小的汉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走进《“贝”的故事》,了解更多的汉字故事。
(四)补全课题:“贝”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由来(一)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老师刚刚讲的知识,就在课文第一自然段里。
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带拼音的字,就是我们刚才学过的生字,读的时候要多加留意。
(二)展示读:指名一、两名同学读文正音。
(三)交流: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1.指名交流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段话主要是介绍汉字“贝”字的由来。
3.了解“甲骨文”,识记“甲、骨”两个字。
(1)PPT出示甲骨文介绍甲骨文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创设语境认识,识记“甲、骨”两个字,组词识记。
教师归纳小结:像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造出来的汉字就叫象形字,“贝壳”的“贝”字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3)你都知道哪些象形字,学生说,(4)PPT出示其他象形字,再次感受象形字的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这些汉字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贝”字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接着来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甲骨文”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层层铺设,环环紧扣,在了解“甲骨文”知识的同时,不仅随文识记了“甲、骨”两个汉字,又进了解了象形字的特点。
这样的环节设计紧凑合理,铺设有序,打破了传统识字的方法,紧扣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乐趣。
】三、感知特点----明了字义(一)PPT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拼音的生字。
(二)出示词语:珍贵饰品随身携带不易损坏钱币漂亮1.带拼音读词语。
2. 去拼音再读词语。
3. 选词说话。
4. 去拼音读单独的生字。
5. 交流识字方法。
6.把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7.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三)明了字义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从每一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珍贵”: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珍贵的?(价值高,意义大,少见的,一般人都没有的受重视的东西。
)教师归纳小结:正因为贝壳漂亮而且不常见,显得非常宝贵,所以很多人都想拥有贝壳,那么贝壳自然就成了“珍贵”的物品,并且人们还把贝壳做成各种“饰品”戴在身上作为装饰。
(师相机贴词语卡“珍贵”,再次巩固识记这个词。
)过渡:你还读懂了什么?3.PPT出示第二句,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随身携带不易损坏钱币。
教师引导:随身携带说明了什么?贝壳比较小,带在身上方便,又很坚硬,自然而然的,古人就把贝壳当作了最初的钱币。
(出示词语卡片“钱币”贴在黑板上)4.用“因为……所以”说说读了这两句的收获。
5.齐读1、2句。
过渡:既然最初的贝壳被当作了钱币,那么汉字“贝”,演变成了偏旁时,含有贝字旁的汉字在意思上又与什么有关呢?6.ppt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什么?(1)指名说理解。
(2)引导学生明确汉字的意思与部首所表示的意思有关,因而凡是含有“贝”字部首的汉字意思上都与“钱财”有关。
(3)PPT出示文中含有贝字旁的生字:赚、赔、购、贫(4)指名读生字,并扩词。
(5)交流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6)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字大多是形声字。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所以我们也可用“形声字归类的识字方法”来识记这些字。
(7)“贝”字迁移: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贝字旁的字。
引导生进一步明确字义与偏旁之间的关系。
“贝”字旁的字,都与钱财有关。
(8)齐读最后一句话。
(9)讲述“贝”字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词语导入,抓住贝壳的特点,由浅入深,抽丝剥茧,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逐步感知汉字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接着迁移运用,用圆圈图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更多含有贝字旁的字,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
最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贝”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1.课件出示: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2.作业:你还知道哪些部首的字与什么事物有关,用圆圈图画出来。
四、激情小结:汉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我们的汉字文化是最有意思的,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些汉字时,富于智慧和想象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怎能不自豪呢?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探索汉字奥秘的脚步不能停歇。
我们可以找一些汉字小故事来和大家分享。
贝的故事教案设计意图第2篇课文内容分析:《“贝”的故事》是识字单元的第三课,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两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贝”字的由来。
先介绍了水里的一些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再说明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中间的四幅插图,呈现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从左到右依次是:实物贝壳图片、甲骨文“贝”字、小篆“贝”字、楷书“贝”字,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贝壳的两个作用:一是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二是贝壳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本课由一个“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喜欢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篇课文光看课题就能吸引同学们;对于“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充满好奇、探究的兴趣;对于为什么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的原因和“贝”字背后的故事,更是想去了解、琢磨一番。
教学目标:1.认识“甲、骨”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9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1.正确识字、写字。
2.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难点:讲述汉字“贝”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视频引趣(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瞧,海底景色绚丽,水草轻轻摇曳,一群小鱼慢慢游过。
海底的软沙上趴着一些贝类动物,有的慢慢爬行,有的贝壳一张一合,悠闲自得。
今天我们来学习汉字“贝”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一)自由读文,认读生字1.“贝”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