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商务谈判全过程-5页word资料

国际商务谈判全过程-5页word资料

国际商务谈判全过程一、谈判前准备为了做好国际商务谈判这项艰难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需要准备的事项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下列工作:(一)选配参加谈判的人员在洽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在确定价格和各种交易条件以及拟定合同条款方面,往往因利害关系不同而存在分歧和争论,有时这种分歧和争论甚至是十分激烈的。

而且在洽商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种种预先没有估计到的变化。

为了保证洽商交易的顺利进行,事先应选配精明能干的洽谈人员,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的和内容复杂的交易,更要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谈判班子,这个谈判班子中须包括熟悉商务、技术、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人员,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要善于应战,善于应变,并善于谋求一致,这是确保交易成功的关键。

参加商务谈判的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一般他说,他们应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熟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并了解国家关于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2、必须掌握洽商交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商务知识,如商品知识、市场知识、金融知识和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3、必须熟悉我国颁布的有关涉外法律、法令与规则,并了解有关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运输等方面的法律、惯例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措施、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应当熟练地掌握外语,并能用外语直接洽谈交易。

5、具有较高的政治、心理素质和策略水平,并善于机动灵活地处理洽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选择目标市场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市场资料,加强对国外市场供销状况、价格动态、政策法令措施和贸易习惯等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便择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合理地确定市场布局。

在选择国外目标市场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在考虑贯彻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国别(地区)政策的同时,应尽量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力争做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体现平等互利。

2.应根据购销意图,合理选择国外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

在安排销售市场时,应当分清主次,并要有发展的观点,即在安排主销市场的同时,也要考虑辅销市场;在考虑市场现状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市场,以利扩大销路。

在安排采购市场时,既要考虑择优进口,也要防止过分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市场。

在同等条件下,应尽量从友好国家订购商品;应考虑多从我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订购商品,以利贸易上的平衡。

(三)选择交易对象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客户的政治、文化背景、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为了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客户,需要建立和健全客户档案,以便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做到心中有数,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大、小客户和新、老客户的关系,充分利用和调动专营进出口商、中间代理商和实销户推销我方出口商品的积极性。

向国外订货时,要做到“货比三家”,并区别不同情况从优选择,以维护我方的利益。

(四)制定商务谈判的方案商务谈判的方案,是指为了完成某种或某类商品的进出口任务而确定的经营意图、需要达到的最高或最低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应采取的策略、步骤和做法,它是对外洽谈人员遵循的依据。

方案的内容繁简不一。

对大宗进出口商品交易所拟定的经营方案,一般比较详细具体,尤其是制定某些大宗交易或重点商品的谈判方案时,更要考虑周全,因为谈判方案的完善与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谈判方案中,对需要谈判的问题,应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谈判的先后顺序,明确对每一主要问题应当掌握的分寸和尺度,以及准备好在谈判中出现某些变化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和应变措施,力争谈判成功,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对一般中、小商品的进出口,则只要拟定简单的价格方案即可。

二、谈判过程中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4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

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

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

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

(一)寒暄这里的寒暄意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就美、日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

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

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

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二)交流工作信息在国际商务谈判的信息交流中比较容易产生误解和差异,而正是由于以上误解和差异容易产生,所以在这个谈判阶段就特别需要我们注意谈判语言表述简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产生误解和差异的主要方面第1点: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

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

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

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

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第2点: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

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

比较美、法文化,不难发现,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沉默时段。

第3点: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

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多种时间利用方式。

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

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类特点。

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

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

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

例如,在墨西哥和日本等注重等级的文化中,说话人惟恐破坏非常重要的个人关系,不情愿反馈负面信息。

与此相反,德国人负面的反馈信息可能又似乎坦率得让人难以接受。

再比如,报盘中的价格虚头因文化而异,美国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结,所以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要价比较接近。

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会过分大胆。

(三)谈判语言表述要简练在商务谈判中忌讳语言松散或像拉家常一样的语言方式,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简练,否则,你的关键词语很可能会被淹没在拖拉繁长,毫无意义的语言中。

一颗珍珠放在地上,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它,但是如果倒一袋碎石子在上面,找起珍珠就会很费劲。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接收外来声音或视觉信息的特点是:一开始专注,注意力随着接受信息的增加,会越来越分散,如果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更将被忽略。

因此,谈判时语言要做到简练,针对性强,争取让对方大脑处在最佳接收信息状态时表述清楚自己的信息。

如果要表达的是内容很多的信息,比如合同书、计划书等,那么适合在讲述或者诵读时语气进行高、低、轻、重的变化。

比如,重要的地方提高声音,放慢速度,也可以穿插一些问句,引起对方的主动思考,增加注意力。

在重要的谈判前应该进行一下模拟演练,训练语言的表述、突发问题的应对等。

在谈判中切忌模糊、罗嗦的语言,这样不仅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图,更可能使对方产生疑惑、反感情绪。

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区分清楚沉稳与拖沓的区别,前者是语言表述虽然缓慢,但字字经过推敲,没有废话,而这样的语速也有利于对方理解与消化信息内容。

在谈判中想靠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的气势压住对方,往往事与愿违,多数结果不会很理想。

(四)说服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去改变他人的主意。

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

但是,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

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

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

如在日本文化中,因为比较放肆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导致丢面子并破坏重要的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

但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会被买方使用。

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坦率、竞争和平等价值观,认为说服是最重要的,谈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见以便加以处理。

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进入到说服阶段。

此外,谈判时也易于改变思想,使用较其他文化相对多的威慑性说服战术,并且常常会流露出一种易激动、在其他文化看来可能是比较幼稚的情绪。

(五)让步和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

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

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

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作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六)谈判后的后续交流国际商务谈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

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

美国文化强调客观性,注重平等观念,因此,往往依赖界定严密的合同来保障权利和规定义务。

结果,美国企业之间的合同常常长达百页以上,包含有关协议各个方面的措辞严密的条款,其目的是借此来保障公司不受各种争端和意外事故的伤害。

此外,不拘礼节的美国文化一般将合同签订仪式视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举动,所以合同常常是通过寄发邮件来签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