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特根斯坦_语言游戏说_述评

维特根斯坦_语言游戏说_述评

1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于1891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有而且颇具音乐气氛的家庭。

14岁前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1906年进入柏林———沙洛腾堡工学院学习。

1908-191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从事喷气发动机、推进器等的研究设计工作。

1911年秋,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习和研究纯数学,接受弗雷格的建议,来到剑桥大学做了罗素的学生。

罗素对他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字:热情、深刻、认真、超群出众。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前后期不同的语言哲学思想基础上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意义理论,即“图像论”和“使用论”。

“图像论”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思想,这个思想与逻辑分析学派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使用论”则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它对日常分析学派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曾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同一个维特根斯坦,其前后意义理论迥然有别,而且它们分别又对语言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哲学史上是罕见的。

因为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维特根斯坦也不例外,所以说他的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应该更有价值(这里并不是贬低他的“图像论”),本文主要就是讨论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使用论”,也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

2“语言游戏说”简介2.1“语言游戏”的界定维特根斯坦是在《蓝皮书》一书中提出“语言游戏”的,他把使用语言(“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语言组成的整体”)比作一种游戏。

这一概念最初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者“原始语言”。

他认为,人们是在做语言游戏的活动中通过语言的用法来知道语言的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为了说明他的语言游戏说,他列举了下棋的例子,如果把象棋者的“帅”拿出来对一个从来没有玩过象棋游戏的人来说“这是帅”,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并不知道“帅”的具体用法。

只有告诉他“帅”在游戏中的走法,或者“只有他玩过了别的游戏或者观看别人玩‘而且看懂了’时,这时说“这是帅”才是有意义的。

在《蓝皮书》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解释是:“语言游戏是使用符号的方式……是儿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华紫武(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使用论”,维氏提出了“语言游戏说”。

文章首先对其基本观点及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从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介。

它主要对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形成以及语用学的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言语行为;家族象似性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08)01-0092-042008年第10卷第1期巢湖学院学报No.1.,Vol.10.2008总第88期JournalofChaohuCollegeGeneralSerialNo.88收稿日期:2007-09-05作者简介:华紫武(1979-),男,安徽桐城人。

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童开始使用语言的语言形式,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初始形式或初始语言。

”在这些原始形式中,其思想过程相当简明,所以我们要研究真假问题、命题与真实是否一致的问题,研究断定、假设、疑问等问题,去看看这些原始形式是大有益处的。

然而,这些简单的形式和更复杂的形式并无鸿沟相隔,通过逐步增加新的形式,我们可以从诸种原始形式构造起诸种复杂形式。

既然使用语言是一种游戏,那么就必然有游戏的参与者,离开参与者,单独的词和句子都没有独立的意义。

所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内在的包括了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其中的。

由于语言游戏说引入了说话者和听话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的语言就不再是离开语言使用者而出现的孤立符号,而是有人说出而且有人理解的话语,分析这些话语的意义与说出这些话时的具体语境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背景知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言游戏说意义上的语言观与过去那种离开语言的使用者抽象谈论语言意义的语言观是截然不同的。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把语言的使用称为“语言游戏”,目的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即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通过一种语言游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种生活形式,由于生活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所以,语言游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报导一条新闻、猜谜语、讲故事、名人演讲等都是属于不同种类的语言游戏,它们反映了生活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语言的意义也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联。

维特根斯坦举例说,我们要想懂得一个陌生国家的人民用语言做什么,语言怎么适应他们的活动,就必须知道他们的生活形式语言。

同时,因为语言的使用方式是多样的,从而决定了语言意义的多样性。

比如“长”这个语词在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语言环境中就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他长高了”里的“长”读zhǎng,意思是“从过去到现在,他的身高发生了变化,即增高了”;而在“这根木头比那根长”里的“长”读作cháng,意思是“把两根木头放在一块进行比较,这根木头长于那根木头”。

我们掌握了“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用法,也就同时掌握了“长”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2.2语言游戏在于有规则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比如下象棋,首先得了解各个棋子的移动规则,然后才能与别人进行这项游戏,语言游戏当然也不例外,因而使用语言也得遵守一定的规则。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游戏在于有规则,而不在于什么规则。

他认为“本质是由语法表现”。

我们在玩游戏时,可以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甚至可以随时修改游戏规则,语言游戏的规则就体现在语言游戏的实践中。

但是语言游戏的规则并不像其它娱乐性或者赌博性的游戏那样,完全在于人为约定并可以随时更改,语言游戏带有公众性、习俗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语言游戏的规则并不是某一个人、某几个人、某个游戏集团可以私自制定的,遵守其规则也并不是个人的私自行为,所以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不存在“私人语言”,所有的语言都只能是公众的。

由于语言游戏的种类及其规则的多样性,所以维特根斯坦还从游戏的特征进一步说明,语言没有本质意义和统一性意义,人们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把握语言的意义。

他提出了著名的理论,即“家族相似性”理论。

他说,“例如,考虑一下我们称为‘游戏’的过程。

我指的是棋类游戏,牌类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等。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要说:‘它们一定有共同点,否则它们不会都叫做‘游戏’的--而要睁眼看看它们是否有一个共同点。

———因为如果你看看这些游戏,你是不会看到所有游戏的共同点的,你只会看到相似之处和它们的联系,以及一系列关系。

……考察的结果是:我们看到了相似点重叠交叉的复杂网络:有时是总体的相似,有时是细节的相似。

”维特根斯坦认为,各种语言游戏就像一个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员,它们不存在一般的或概括的可能性。

他说:“只有已经知道事物用途的人,才能有意义的问一个名称。

”为了强调在语言的用法中来理解语言的意义,他甚至提出在理解词义时不要去直接追问词的意义,而要去追问词的用法。

3对“语言游戏说”的评价3.1“语言游戏说”对后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3.1.1为以后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前期思想中曾经坚决地主张过语言意义问题上的指称论,其错误主要在于他把语词的意义仅仅局限于“事物———名称”的模式。

到后期,他做自我批判说:“‘我们给事物命名,然后我们才能够谈论它们,即能够在谈话中指示它们。

’———似乎只要有了命名的动作,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就确定了。

似乎就只有‘谈论事物’这一件事情。

但实际上我们用语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想想感叹句和它们完全不同的作用就够了。

”如“水、走开、不!”等,这些语句作为感叹句、祈使句,本身就表示着一种行为。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所讲的“我们用语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讲的是言语本身就是在做事。

如果我们把他的这些思想和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奥斯汀讲的“语词就是做事”的思想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不仅在观点、主要方面有着某些共同的地方,而且他们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充分说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先驱。

所以说他的“语言游戏说”对以后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1.2“家族象似性”理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家族成员之间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如身材、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秉性,等等,等等,也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叉。

———我要说:‘各种游戏’形成了家族。

”同样语言游戏也是如此,具有“家族象似性”。

按照这一学说,一个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特性,就好像同一家族的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共同性只有相似性。

例如,英语属于“game”这一范畴的成员,有的只是为了游戏(如捉迷藏),有的有输赢(如球赛),有的全凭运气(如掷骰子),有的要凭智谋(如下棋),有的既凭运气又要智谋(如打麻将),这些活动只有相似点没有共同点。

我们说,维特根斯坦的“家族象似性”理论对后世乃至当今的语言学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的语言学中,“家族象似性”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主要是因为运用它能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如现代汉语中的“词类”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吕叔湘先生提出划分词类的理想化主张“对内的一致性,对外的排他性”,朱德熙先生也指出,词类的语法特点指的是“仅为此类词所有而为它类词所无的语法性质”。

其实二位先生的主张比较接近。

但是,这一个主张难以付诸实践,难以成立。

比如,一般意义上认为名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有,可以带数量词修饰,可以作主宾语,不受副词修饰等,按照吕、朱二位先生的理想化主张,这些语法特征应该是一个词能够成为词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科学”,我们说它是名词,但它能够受副词“很”、“不”等修饰,如“这种方法很科学”,所以依此有人提出了“词无定类”的观点。

我们说这两种主张都是不科学的。

根据“家族象似性”理论,我们认为,属于同一类别的成员构成一个范畴,而这些成员只有具有某方面的共同点或者象似性,才能进入这一范畴。

而在这一范畴中,所有的成员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应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如刚才提到的名词,“桌子”、“飞机”等具备大多数名词的语法特征,所以应属于典型的名词,而类似“理想”、“科学”类词具备较少的名词的语法特征,所以应属于非典型的名词。

这就解决了词类问题的纠葛。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族象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学有很大的贡献,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3.1.3语境的强调对当代语用学发展的贡献过去研究语言的具体现象大都在静态平面来研究,如句法、语义等。

自“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及广泛应用,以及当代语用学的兴起与发展,动态研究受到了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