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对象是哲学专业和其他与语言相关专业的学生。

目的是较全面的介绍语言哲学的各种流派的基本观点,以便学生可以把握语言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脉络。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考试采取课程论文和期未考试结合的方式(前者占30%,后者占70%)。

本课程的内容如下:
导言语言哲学的源流与发展
第一部分指称问题
第一讲指称与意义:弗雷格的框架
§. 1弗雷格的同一性之谜
同一陈述的问题;传统对此问题的解决。

§. 2名字的指称与意义
专名的指称与意义;语句的指称与意义;指称与意义的区分用于解决同一陈述问题;“语句的指称是真值”这个断言所引起的困难。

§. 3组合性原则与内涵语境
组合性对意义理论构造之必要性;内涵语境所造成的逻辑与语言学问题;非真值函项之处理;内涵语境下的指称与意义。

第二讲描述理论
§. 1日常专名的日常理解
日常理解引起的三个问题;日常理解的语法和语义学假设;梅农(A.
Meinong)解释之困境。

§. 2罗素的描述理论
日常专名的分析与消解;描述短语的逻辑形式;所谓“逻辑专名”;描述理论的共同特征。

§. 3描述理论的各种语用学变体
语言表达的语义学内容与使用的区分(P. F. Strawson);名字的描述集的人类学限定(L. Wittgenstein and John Searle);所谓归属的使用与指称的使用的划分(K. Donnellan)。

第三讲直接指称的语义学观念
§. 1无概念中介的指称
对描述理论的批评;直接指称思想的基本概念;专名作为严格指示词;
语言表达的意义与世界。

§. 2直接指称理论的主要论证
模态论证;语义学论证;认识论论证。

§. 3直接指称思想向自然类语词的推广:克里普克与普特南。

第四讲必然性与先天性
§. 1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概念之区分
分析哲学传统的必然性、先天性与分析性概念;必然性是形而上学概念,先天性是认识论概念。

§. 2后天必然命题的可能性
有关自然类的自然科学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有关自然类的自然科学命题
的认识论含义。

§. 3先天偶然命题的可能性
描述定义对象的可能情况;描述确定一个表达的指称;规定与定义作为指称确定的装置与作为意义表达的方式。

分析性问题的新理解:形而上学必然性与逻辑的必然性。

§. 4语义学与本质主义。

直接指称理论的形而上学背景;N. Salmon论语义学与本质主义的关系;对本质主义的批评。

第五讲直接指称理论对语用学的结果
§. 1 直接指称理论对于使用中的指称决定问题的关系
语义学理论对使用的一般关系;直接指称理论关于使用中的指称确定的独立性。

§. 2 指称的因果决定
描述决定指称的情况;因果链在指称决定中的作用;语言哲学中的外在主义;语言的劳动分工:普特南的理论及其问题。

第六讲直接指称理论与描述理论的有限结合:二维(two-dimensional)语义学
§. 1二维语义学的形式框架
首内涵(primary intension)、次内涵(secondary intension)与二维内涵(two-dimensional intension)。

语言表达的type与token。

§. 2可能世界与意义
在实际世界的视角下的外延与内涵;在反事实的可能世界视角下的外延与内涵;在二维视角下的外延与内涵。

§. 3必然性、先天性与分析性
在二维框架下必然性的说明与定义(形而上学必然性);在二维视角下先天性的说明与定义(认识论必然性);在二维视角下分析性的说明与定义。

二维语义学的主要哲学推论。

第二部分意义问题
第七讲真值条件语义学
§. 1意义是真值条件
从弗雷格开始,中间经过卡尔纳普、欣梯卡(K. J. Hintikka)、蒙太格和戴维森等等许多人,直到现在的语义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

§. 2语义学转向后的卡尔纳普
卡尔纳普关于意义问题的基本观念;卡尔纳普的基本语义概念:分析性,逻辑真等等;卡尔纳普的语义系统。

§. 3意义实体与内涵性语义学概念
丘奇(A. Church)的意义概念;Mates问题;卡茨(J. Katz)的意义的形而上学。

第八讲奎因的翻译理论
§. 1分析性及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不可能有分析性的非循环的定义;没有绝对不可修改的命题;分析与综
合的区别是一个教条;语言与信念(理论)不再绝对区分。

§. 2原始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
“Gavagai”的翻译;刺激意义与分析假设;意义没有相应的事实;翻译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 3知识系统的整体论
经验知识的整体论性质;经验的辩护(justification)单位是整个理论;
语言作为处理经验的系统的整体论性质。

§. 4语言归整为标准形式
一阶经典逻辑对科学之适用性;反对量化的模态逻辑;归整程序的一些实例:单称词(singular terms)之存在量化的处理;命题态度语句的外延性处理。

第九讲戴维森的解释理论
§. 1原始解释思想实验
原始翻译与原始解释;原始解释的证据基础;原始解释思想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 2解释的模式:塔尔斯基的真理论
塔尔斯基对形式语言的语义学真定义;T约定(convention T);戴维森纲领;真理论用作语义表达模式;塔尔斯基的真概念用作发现被解释语言的真理论的模式。

§. 3交流者与世界构成三角
语言交流者之间共享环境产生客观性观念;共享世界使语言表达有了它所具有的意义;三角使原始解释可能,从而使一切解释可能。

§. 4解释不需假设共同语言的事先享有
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通过对共享世界的共同反应产生解释正确性观念;社会的语言规范不是语言解释的必要条件;误用语言(malapropism)现象中的解释。

第十讲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描述
§. 1描述语言用法与意义
传统语言观的批评:语言没有一种本质用法;意义不是实体;意义在我们对语言表达的使用中;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 2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
使用语言不是一种计算模式;使用语言不是总在解释,解释总有最后的终点;实指与语言学习。

§. 3私有语言论证与克里普克的怀疑论问题
私有语言的可能性分析;克里普克的怀疑论问题;克里普克斯坦的解决;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

第十一讲言语行为理论
§. 1奥斯丁论言语行为与语言的意义
语言就是用词来做事情;奥斯丁对言语中的各种交流维度的分析;日常语言的基本性。

§. 2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言语行为分析的三个要素;制度事实与语言;言语行为的实例分析:承诺。

§. 3格赖斯的交流意向理论
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语言交流中的各种“意义”;交流意向与意义;implicature与谈话的逻辑。

第十二讲语言与心灵
§. 1福多(Jerry Fodor)的“思想的语言”
心理的计算模式;认知与表达系统;先天的“思想的语言”与自然语言;福多与利波尔(Ernest LePore)论推导作用(inferential role);对语言的整体论的批评。

§. 2塞尔关于语言的意向性理论
意向与行为;意向与意义;意向状态的内涵报告与行为;意义的内在主义;
§. 3生成语法的基本构架与特征
短语结构语法的困难;转换和生成的概念;句法系统的结构及主要部分的描述;普遍语法(UG);语言的普遍项;语言的抽象原则;语言原则的先天解释;语言的心理学与演化解释;语言习得的机制;生成语义学与解释语义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