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任课教师:李洪儒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时/ 学分: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
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
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
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
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一、前言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
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
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
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
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
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
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
在弗雷格看来,像“金山”、“独角兽”这样的不存在的事物,主张以人工方式提供一个对象作为这类对象的指称者,这个对象就是空类。
并且,他还认为专名的涵义就是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即所指对象的描述方式。
弗雷格在1892 年发表语言哲学论文《论涵义和指称》,他对符号、涵义和指称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指称理论首先涉及到专名和摹状词。
然而,弗雷格在他的指称理论中混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概念。
对于专名,弗雷格认为,专名是指任何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
而对对象的描述方式可以用一个能唯一识别该对象的限定摹状词表示。
于是他就把名称类化为限定摹状词,否认以简单记号出现的、代表特定个体的实体名称(如“亚里士多德”“金星”等)能够独立地具有指称关系,认为这样的名称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一定的摹状关系,能具有确定的所指。
三、罗素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罗素批判地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他是在弗雷格的基础上来阐述自己的指称理论的,但是他对于弗雷格关于专名通过自身的涵义与所指对象相联系的观点不是很赞同,于是他提出了摹状词理论来划分他的指称确定方式。
罗素将专名与摹状词严格区分开来。
他认为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称某个个体,而这个个体就是专名的意义。
因此一个专名必然有指称对象,否则不能称其为专名。
在罗素看来,一个摹状词是由几个字组成,摹状词的意义都是由这些字的意义而来的,它不直接指称对象,通过描述某个或某些属性而推论出该对象。
由此可见,罗素所理解的专名指的是他所谓的真正的专名,即逻辑专名。
关于专名的指称,罗素同意弗雷格的看法;但关于专名的意义,罗素认为专名的意义取决于它所表示的个体是否存在,专名指称的对象是由摹状词决定的。
当摹状词的指称不存在时,罗素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摹状词没有单独的意义,而包括摹状词在内的命题是有意义。
所谓没有单独意义就是说摹状词本身无指称,没有内涵和外延。
可是包括它在内的命题有意义。
此外,罗素把空指称的摹状词或语句,如“法国现在的国王是秃头”,转化为命题真假,以真假判断指称的存在与否。
罗素是站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的立场上来阐述自己的专名理论的。
他认为弗雷格关于专名通过自身的涵义与所知对象相联系的观点不能深刻揭示专名(罗素所谓的普通专名)的指称特性,从而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弗雷格的观点,但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和补足。
首先,弗雷格没有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而罗素区分了这两者。
其次,弗雷格对专名的指称意义是与它相对应的客体,对意义的说法是不明确的,但罗素认为专名的指称对象是由摹状词决定的,专名的意义取决于它所表达的个体是否存在。
罗素完善了弗雷格的逻辑方法, 并用来分析日常语言并提出了关于摹状词的名理论。
四、维特根斯坦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总的来说,与弗雷格一样,维特根斯坦也主张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同时与罗素一样,他也主张名称和命题的区别。
与他们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把这两种区别结合到一起,这表现在他认为名称只有指称而无意义,命题则只有意义而无指称。
他强调的是命题的意义,并认如果解释了一个命题由以组成各个符号的指称,并且理解了这些符号的结合方式,那就能够理解这个命题的意义。
与此相关,前期维特根斯坦也赞同罗素的“摹状词论”,并加以修正和发展,提出他的“簇摹状词论”。
他认为我们不能用一个限定摹状词去替换名称,我们用以与名称发生联系的是一簇或一组摹状词。
在他看来,虽然一个名称不是一个缩略的摹状词,但它或者缩略了一簇摹状词,或者它的指称是由一簇摹状词决定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以及他前期所持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
维特根斯坦指出,有些词并不代表任何具体对象,例如“有”“无”以及“黑”“白”等词,它们不是名称,不代表特定的对象。
数字也是如此,“1”或“2”这样的数字也不代表特定的对象,也不能为特定的对象命名。
总之,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如果把名称所指示的对象看做词的意义,就会导致或者把一些有意义的词因其没有指称对象而看做无意义的,或者为一些不指示实体的词虚构一些并不存在的实体。
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五、斯特劳森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斯特劳森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从语言的使用来分析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和指称。
他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为了把这个语词使用于指称或者提到一个特定对象或特定的人而提出的一般的指导,语句的意义是为了把这个语句使用于构成某些真的或假的论断而提出的一些一般的指导。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可是反对的呼声也不少。
19 世纪末,以斯特劳森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主张语境论,即强调在确定专名、通名或摹状词的指称对象时,必须结合它在被使用时的各种不同语境。
他在《论指称》一文中提出了与罗素截然不同的观点,对后者的观点尤其是限定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驳。
斯特劳森区别了语词的意义和语词的指称,认为罗素混淆了意义与指称,这是对罗素的“意义即指称”观点的反驳。
斯特劳森认为意义是语词的功能,能指是语词使用的功能。
因此,不能将意义和指称等同起来,意义对指称具有指导作用,前者是后者所遵循的规则,习惯和约定,即词语并不“意味/指称什么”,我们用它们“意味/指称什么”。
斯特劳森反对罗素将摹状词和逻辑专名区分开来,认为罗素混淆了语言和语言的使用。
斯特劳森把语言本身和语言的使用区分开来,只有结合特定的语境才能判断指称的对错,斯特劳森不同意只有逻辑专名才具有指称作用,这一观点与罗素的观点相悖。
斯特劳森认为一种语言形式有多种用法,要在使用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并且由语境来决定该语言形式是否用作指称。
斯特劳森的理论更多地停留在描述的层次上,不能做出很精确的理论,他所认为的意义就是指导语言使用的一般指导,而这个一般指导也是个很模糊的表述。
六、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否认名称或固定指示词等同于一组描述语;那么,名称和它所指称的对象在他这里是怎么联系的呢?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
最初,名称和对象的关系是由“命名仪式”确立的。
一个孩子出生了,父母把他命名为“张三”,在场的人可以指着他说“这是张三”。
这些人会在其他场合谈到张三,包括张三并不在场的时候;这时,人们仍然明白“张三”是那个孩子的名字。
他强调“实际上,我们正是借助于在社交中与其他说话者的联系,通过回溯到指称对象本身,才能指称某个人。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了专名有指称但没有涵义。
而专名与其所指称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克里普克看来,“关键的是那根实际的传递信息链条,而不是说话者认为他是怎样获得指称的”。
他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指称不光依赖于我们自己所想的东西, 而且还依赖于社会中其他成员,依赖于该名称如何传到一个人的耳朵里的历史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正是遵循这样的一个历史, 人们才了解指称的。
这就是说, 专名是借助于某些与这个专名有关的历史事实而去指称某个特定的对象。
专名作为一个固定指示词,它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同一事物。
克里普克强调,一个专名指称一个对象,这不取决于这个对象具有某些独特的特性或识别标志,也不取决于专名的说出者知道或者相信这个对象具有这些特性或识别标志。
七、结语总之, 在探讨指称问题时, 我们要注意将语言的语法意义和语境意义结合起来确定指称对象;要将语言的本质意义和非本质意义结合起来确定指称对象;要将语言的现存意义和它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起来确定指称对象。
当然, 这对于解释人类对名称认识到整个过程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那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1] 涂纪亮.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 奎因. 从逻辑的观点看[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3] 罗素. 逻辑与知识[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6: 293.[4] 埃文斯. 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M]. 语言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5] [德]弗雷格. 论意义和意谓[A]. 王路译.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6] [英]斯特劳森. 论指称[A]. 马蒂尼奇编. 牟博等译. 语言哲学[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7] [美]克里普克. 命名与必然性[ A] . 马蒂尼奇编. 牟博等译. 语言哲学[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