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探索中央银行制度演变的规律性;(二)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三)掌握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四)理解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必要性。
(一)探索中央银行制度演变的规律性;中央银行制度基本设立时期的主要特点(规律性)有:1、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
早期的中央银行大多数是由普通商业银行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
一般称之为自然演进型中央银行。
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自然演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集中掌管货币发行权的过程。
3、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
早期中央银行都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服务,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清算中心。
(二)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当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有这样几个重要特征: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准则。
2、实行国家控制是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准则。
3、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4、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三)掌握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国中央银行简史:1904年大清帝国建立户部银行,1926年12月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蒋介石政府在上海建立中央银行,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
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改革开放前中国中央银行的主要缺陷:政企不分,不利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统一核算,吃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各级银行的积极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一种混合式的中央银行制度;1983~1992年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对宏观的经济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1993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四)理解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必要性。
中央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是中国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意义在于:1、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
我国中央银行成立后,着重研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问题,并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各专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把握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投量,这是防止资金分散和盲目使用,从而确保重点建设十分有效的措施。
2、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为了使各专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超脱日常业务和银行自身利益,能够集中全力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考虑问题的中央银行,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调节信贷资金和货币流通,并对各专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以保持信贷资金运动和市场货币流通的正常。
3、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
建立中央银行,专管货币发行,调控货币流通,使货币发行不再成为弥补信贷差额和财政赤字的手段,实现货币发行与财政收支、货币发行与信贷收支脱钩。
这对保证商品量和货币需要量二者相适应,实现金融和物价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
4、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但也往往产生金融管理多头和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
如果各金融机构各行其是,就会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
为了切实实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提高信贷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超脱的、管理和协调全面金融机构的中央银行也是当务之急。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与职能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二)掌握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三)分析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四)总体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五)熟悉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1、复合的中央银行制: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和职能于一身。
混合式中央银行制既设中央银行,又设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兼办一部分专业银行业务,一部分业务由专业银行办理。
2、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作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全权发挥作用。
它又分成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
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
3、跨国中央银行制: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4、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者是一个通货局,通货局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只有一种主要负债——流通中货币和一种主要资产——外汇储备。
它不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也不要求商业银行交存款储备金;或者是介乎通货局与近代中央银行之间的机构等。
(二)掌握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1.金融政策决策和执行权集于一身;2.最高领导机构分为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3.最高领导机构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1、中央银行总行职能机构的设置:行政办公机构;业务操作机构;金融管理监督机构;经济金融调研机构。
2、中央银行总行设置职能机构的特点:机构设置多,政策性强的工作直接管理多;多数国家都设置有经济、金融研究和政策政府方面的调研机构;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业务管理有专设机构。
3、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类型:按经济区域设置;同时考虑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分支机构的权利和地位视不同的国家为转移。
4、我国中央银行撤销省级分行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效率。
(三)分析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它承担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制定执行金融政策的责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领导人由国家任命,是具有一定特权的特殊法人。
它的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存款不付息,为政府服务不收费,资产有很大的流动性,并且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
中央银行的地位: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办理银行业务与提供服务,如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清算业务、发行业务,对政府办理国库业务,对市场发行和买卖有价证券业务等,还有经营业务收入。
中央银行不是单纯凭借政治权力行使职能,而是依据货币流通规律进行管理,不仅靠行政管理手段,还有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如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等。
这些手段具有自愿性、有偿性,是按信用原则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贯彻金融政策,实施金融管理和金融控制,主要是通过上述业务活动和手段来实现的。
因此,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
(四)总体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1、服务职能:a.为政府服务,经理国库,临时的财政垫支,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作为政府的金融顾问和参谋;b.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主持全国的清算事宜,作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2、调节职能:a.调节货币供应量;b.调整存款准备率与贴现率;c.公开市场操作。
3、管理职能:a.制定金融政策、法令;b.管理各银行和金融机构;c.检查监督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
(五)熟悉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经过多次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基本确定了管理体制框架:总行下设9个分行(包括20个金融监管办事处),2个营业管理部,326个中心支行,1827个县(市、旗)支行。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权集中于总行,分行集中力量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服务面向基层。
我国中央银行撤销省级分行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效率。
第三章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中央银行独立性实质;(二)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三)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一)掌握中央银行独立性实质;中央银行既要为政府服务,又要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工具。
且中央银行业务技术之精细、活动之微妙,已不能单靠法律来规定,而必须与政府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所以不能视中央银行为一般政府机构;中央银行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
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要遵循的原则: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的基本点,不仅要考虑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还要重视国家的利益。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性。
防止为特定政治需要而不顾必要性和可能性,牺牲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二)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一般分析(1)中央银行资本所有权有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是资本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权干预和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
因为对中央银行的管理监督权属于国家,所以资本所有权已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
(2)中央银行的总裁的任命多由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
理事任期稍长于总裁,多数国家允许连任,与政府的任期错开。
(3)多数国家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其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在承担稳定货币金融的同时,作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接受政府的控制与督导。
(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中央银行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为财政直接提供贷款融通资金;为财政筹集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许多国家对融资的方式、额度与期限都从法律上加以严格限制,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
(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问题。
各国在实践和认识上对此都有分歧。
反对者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政府不同,没有代表可以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保障中央银行不受政府压力和政府偏见的影响。
赞同者认为,有代表有利于沟通和纠正双方观点与认识上的偏差;理事会中可以有各经济部门的代表,就不能排斥政府的代表。
2、独立性较大的模式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
美国和德国都属于这一模式。
3、独立性稍次的模式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
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可以发布指令,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