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疮花【药材基原】以全草入药。
春夏采集,晒干。
【性味归经】苦、涩,凉。
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
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
【用法用量】3~5钱。
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备注:五一营期间在凤翔县马村见到很多绣球小冠花【功效】:强心利尿。
【主治】:用于心悸、心慌、气短,水肿。
【性味归经】:苦,寒。
心经。
备注:五一营在东风水库土坝一侧见到过绞股蓝【绞股蓝】又叫白味莲、遍地生根、甘茶蔓、公罗锅底、公锣锅底、绞服蓝、绞股兰、七叶胆、五爪金龙、五爪龙、小苦药【来源】葫芦科绞股蓝属绞股蓝喜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
种地以日照少的疏林、山谷、田坎、水坑边、房屋前后坎、山坡路旁、岩脚根等【药用部位】全草【功能与主治】补虚,清热,解毒。
用于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
夏至草【别名】小益母草、白花夏枯、灯笼棵、茶所【性味归经】 中药味微苦,性平。
有小毒。
养血,调经。
蒙药味微辛,性寒。
利尿,退翳。
入脾经。
《陕西中草药》: "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
用于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消炎、利尿。
用于翳障沙眼,结膜炎及遗尿症。
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射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
《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
治贫血性头昏,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煎服或熬膏。
中药6—9克,水煎服,或熬膏服用。
蒙药多入丸散剂。
【药材来源】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药材采收】夏至前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炮制】除去杂质、残根及老梗,喷淋洗净,沥干,稍闷,切片,干燥。
夏枯草夏枯草,又称铁色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
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肿结、乳痈、乳癌。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以杜仲叶为原料的杜仲茶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
树冠圆球形。
树皮深灰色,枝具片状髓,树体各部折断均具银白色胶丝。
小枝光滑,无顶芽。
单叶互生,椭圆形,长7~14厘米,有锯齿,羽状脉,老叶表面网脉下限,无托叶。
花单性,花期4~5月,雌雄异株,无花被,生于幼枝基部的苞叶内,与叶同放或先叶开放。
翅果扁平,长椭圆形,顶端2裂,种子一粒。
果期10~11月。
属于杜仲科杜仲属,本科仅1属1种。
我国特有。
【性味】甘微辛,温。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
"④辛,平,无毒,理气补血。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甘,温。
归肝、肾经。
”【采集】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
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
置通风干燥处。
半枝莲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等功能。
蒋仪《药镜拾遗赋》记载"半支莲解蛇伤之仙草"。
民间除治毒蛇咬伤外,尚用治肿瘤,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校正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开紫白色花,草紫红色,对结对叶,七八月采用"。
所述形态与本种相近。
民间草药中以半支莲或"半支"为名的品种甚多。
《百草镜》载"各种半支有七十二种"。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收载有鼠牙半支、狗牙半支及虎牙半支等,系景天科景天属的几种植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①《南京民间药草》:"破血通经。
"②《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
治跌打伤,血痢。
"③《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
治跌打,刀伤,疮疡。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
内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有河北、陕西南部、河南、湖北、湖南。
【生态环境】:生于溪沟边、田边或湿润草地上。
【别名】:并头草,狭叶韩信草,牙刷草,四方马兰,半枝莲,挖耳草,通经草,紫连草,小韩信草,小韩信,小耳挖草,金挖耳草,盒挖耳,耳挖草,溪边黄芩,野夏枯草,方儿草,半向花,半面花,偏头草,四方草,小号向天盏,虎咬红,再生草,赶山鞭,狭叶向天盏。
番红花番红花又称藏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
是西南亚原生种,最早由希腊人人工栽培。
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明朝时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药物之类,中国浙江等地有种植。
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在亚洲和欧洲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地黄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
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
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药理作用】1. 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2. 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3. 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4.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再4D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细辛细辛,中药名,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分布于东北及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
生于山林下、山间阴湿草丛中①根茎入药,用为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
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②兽药用于治咳嗽喘、便秘。
③农药作杀虫剂和杀菌剂。
茜草[qiàn cǎo]茜草,别名蒨草、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等。
茜草科植物,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浆果球形,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春、秋季采挖。
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别名】:红茜草,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攀援草本。
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
叶4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
果肉质,小形,熟时紫黑色。
花果期9~10月。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3]【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苍术苍术(学名:Atractylodes lancea)为菊科苍术属的植物。
多年生直立草本,分布在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湖南、吉林、河南、山西、浙江、黑龙江、四川、甘肃、湖北、江西、安徽、陕西、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1,900米的地区,多生在灌丛、林下、野生山坡草地或岩缝隙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肥大呈结节状。
茎高30~50厘米,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
叶革质,无柄,倒卵形或长卵形,长4~7厘米,宽1.5~2.5厘米,不裂或3~5羽状浅裂,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有不连续的刺状牙齿,上部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
头状花序顶生,直径约1厘米,长约1.5厘米,基部的叶状苞片披针形,与头状花序几等长,羽状裂片刺状;总苞杯状;总苞片7~8层,有微毛,外层长卵形,中层矩圆形,内层矩圆状披针形;花筒状,白色。
瘦果密生银白色柔毛;冠毛长6~7毫米。
药用部位: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肝经。
主治:脾为湿困引起的运化失调,食欲不振,呕吐烦闷,腹胀泄泻,关节疼痛。
土木香土木香菊科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 或藏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f. 的干燥根。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即可得。
土木香精油有镇静、杀菌、退烧和驱虫的作用,可作为消炎药、抗微生物制剂。
【别名】:青木香、祁木香、藏木香、玛奴(藏语)【药性类别】:暂未分类性味与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调气解郁,止痛安胎。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1.驱虫作用:土木香挥发油中所含土木香内酯及其衍生物异土木香内酯,二氧异土木香内酯,易溶于醇而不溶于水,不纯品味苦而多副作用(呕吐),化学结构与山道年类似,对猪和猫的蛔虫均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