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五步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安全五步法(Take 5)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1 何谓危险化学品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属危险化学品。
如硫化氢有毒,可致人死亡,汽油易燃,硝酸有强烈腐蚀性,这些均属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事故回放——印度博帕尔事故: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漏,导致20万人中毒,其中2000人死亡,5万人失明。
开县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某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罗家16H”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而出,导致243人中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3 看图识危险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摘录如下。
4 必须了解的几个概念编号在《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中,每种危险化学品都有3个编号:危险货物编号根据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给出的全国统一编号。
如硫化氢的危险货物编号为21006。
UN编号是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对危险货物制订的编号,如硫化氢为1053。
CAS号是美国化学文摘社对化学物质登录的检索服务号,该号是检索化学物质有关信息资料最常用的编号。
如硫化氢的编号为7783-06-4,苯的编号为71-43-2。
一种化学物质往往有多个名称,而CAS号是某种物质的唯一的数字识别号码,可用来判定检索有多个名称的化学物质的信息。
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是指物质的密度与参考物质的密度在规定的条件下之比。
一般危险化学品是气体、蒸气时,以空气=1为标准,如一氧化碳为,氯气为;危险化学品是液体或液化气体时,以水=1为标准,如液氯为,苯为,乙酸为。
危险化学品有了相对密度这个指标,在采取防护措施时可以考虑如何进行。
如要把一氧化碳从密闭的房间中排出,由于它的密度比空气小(即它比空气轻),排风口应设在房间的上部;而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即它比空气重),故排风口应设在房间的底部。
苯的密度比水小(即它比水轻),苯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否则苯漂在水面上到处漂流,会扩大火情。
闪点又称闪燃点,是衡量可然性液体性质的指标之一。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
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在闪点温度,液体蒸发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燃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
当温度升高至超过闪点一定温度时,液体蒸发出的蒸气在点燃后足以维持持续燃烧,能维持液体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着火点(燃点)。
闪点是评价液体化学品燃烧危险性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自燃温度可燃物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在空气或氧气中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热量蓄积使温度逐渐上升所发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可燃物质不需火源的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
爆炸极限爆炸极限指一种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空气中含有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或蒸气(如乙醇、苯、汽油的蒸气)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火花会引起爆炸。
其最低浓度称作爆炸下限;其最高浓度称作爆炸上限。
如一氧化碳的爆炸下限为%,爆炸上限为%。
浓度低于或高于此范围都不会发生爆炸。
当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虽不会发生爆炸,但却能持续燃烧。
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就越大。
爆炸极限低,泄漏出少量的气体就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引起爆炸;爆炸极限高,可燃气体系统中混入少量空气或氧气就具有了爆炸的条件。
5 危险化学品有哪些危害化学品的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
燃爆危害燃爆危害是指化学品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害程度。
石油化工行业由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
了解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害,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危害危险化学品侵入人体的途径:1)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2)通过暴露在外皮肤的吸收进入体内;3)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为引起中毒。
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
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的病状不一样。
某些化学品长期接触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苯可致白血病,氯乙烯可致肝血管肉瘤等。
环境危害案例:1997年6月27日21时,北京东方化工厂操作工开错阀门,将本应卸入B罐的轻质柴油错误地灌到已经满载石脑油的A罐中,导致大量石脑油溢出,挥发形成可燃性气体,遇火引起A罐爆炸,并引起乙烯罐的爆炸和整个罐区的大火。
事故造成9人死亡,39人受伤。
案例:2008年11月6日,某炼化公司仪表车间一名仪表维护工在丙烯腈装置现场处理故障过程中,物料泄漏,瞬间局部空间氢氰酸浓度超标,造成中毒死亡事故。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毫无控制的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它途径的泄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污染。
6 个人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工作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
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危险化学品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呼吸器,防护面罩,防护眼镜,防护服,防护围裙,防护手套,防护靴等。
案例:检修公司施工人员在更换废碱罐V-602至废碱泵P-602之间阀门,当施工人员将阀门两端螺栓全部卸下,用撬棒撬开法兰时,由于未佩戴防护眼镜,喷出的废碱液将施工人员右眼灼伤。
如何脱掉沾染危险化学品的手套下图给出了脱掉被污染手套的正确方法:梯子使用安全须知为什么从业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从业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应履行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保障人身安全,用人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以避免或者减轻作业中的人身伤害。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心存侥幸或嫌麻烦,往往不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另外,有的从业人员由于不会或者没有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同样也难以避免受到人身伤害。
因此,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需要。
■最常见的冻伤部位冻伤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
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
判断冻伤的程度冻伤程度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表现为局部皮肤从苍白转为斑块状的蓝紫色,以后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二度冻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早期有水泡出现;三度冻伤:表现为皮肤由白色逐渐变为蓝色,再变为黑色,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的组织可出现水肿和水泡,并有较剧烈的疼痛;四度冻伤:伤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呈暗灰色,由于冻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的冻伤程度相对较轻,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泡。
冻伤的急救发生冻伤时,如有条件可让患者进入温暖的房间,给予温暖的饮料,使患者的体温尽快提高。
同时将冻伤的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水温不宜超过45℃,浸泡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如果冻伤发生在野外无条件进行热水浸浴,可将冻伤部位放在自己或救助者的怀中取暖,同样可起到热水浴的作用,使受冻部位迅速恢复血液循环。
在对冻伤进行紧急处理时,绝不可将冻伤部位用雪涂擦、或用火烤,这样作只能加重损伤。
■地球上的十大杀手●一氧化碳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大量积累,会破坏大气层的平衡。
●二氧化硫目前由于人类每年排放二氧化硫气体达两亿多吨,这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引起并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二氧化碳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50亿吨,其中约10亿吨被森林吸收,15亿吨被海洋吸收,余下的25亿吨留在大气层中产生“温室效应”。
●氧化氮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氧化氮,导致人的肺部等器官发生癌变,对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也产生极大危害。
●铝在人体内积累可损害脑功能并导致痴呆症,还会影响人体酶和细胞的代谢。
●石油污染海洋,会破坏大海中的浮游生物、植物和鱼类资源。
●汞随着工业废水排放而污染环境,它在人体内积累,会损害神经系统。
●磷酸盐造成湖泊、河流污染。
● DDT农药过量使用会毒死鸟类和鱼类,对人体还会导致癌症(此药全球已禁用)。
●放射性物质最危险的污染物质,可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并可引起恶性肿瘤。
■冬季安全生产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石化企业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思想麻痹,忽视安全生产,或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极易发生人员冻伤、中毒、滑跌和火灾、爆炸、冻裂设备及工艺管线等事故。
冬季安全生产的特点和危害1)天气寒冷,人的听觉、视力、行动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雨雪天气,非常容易造成冻伤、跌滑等人身伤害事故。
2)低温使设备和金属构件产生变形、破裂,容易导致泄漏、爆炸、火灾、中毒和设备生产事故。
3)冬季处于冷高压状态,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大量积聚,造成人员中毒和火灾爆炸事故。
4)冬季天干物燥,无论是人体还是设备、设施,容易产生静电而引起火灾、爆炸和人身伤害事故。
5)冬季处于岁末年初,节日多,容易引发不稳定、不安全因素。
防止人身伤害的措施1)防冻伤。
企业要在取暖期前,调整、维修好暖气设备并打压试漏,以保证正常取暖。
同时,还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为职工配备御寒的棉服、棉帽、棉手套及棉鞋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职工在工作中要按要求正确穿戴,防寒服要系严领口、袖口,防寒安全帽要系牢帽带。
2)防滑跌。
不要穿硬底及带铁钉、易滑的鞋。
遇有雪天要及时清扫生产区域特别是铁制楼梯、储罐扶梯的积雪,防止结冰滑倒碰伤。
户外登高作业,要严格检查设备、设施,增加必要的防滑措施。
登高作业者脚步要放平稳,抓牢扶手,防止跌落。
3)防火防爆。
加强岗位巡检、防止着火爆炸物质泄漏。
禁止穿化纤服装进入油气区,在岗位不要用塑料梳子梳头,不允许随便穿脱衣物。
在上罐采样等作业前,要先摸一下消静电设施,使静电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