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体态语艺术人的内心世界是看不到的,人的内心世界又是可以觉察到的。
说人的内心世界看不到,是因为人的心理、思想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看不到,摸不着;说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觉察到,是因为人的心理、思想总要通过言语、行动表现出来,而为人所觉察。
人说话当然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可是当人沉默不语的时候,人的脸、身、手也都在时时表露着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绪与情感,都可以通过脸部、身体、双手的表情显现出来,人们把这种表情叫做体态语。
因此,班主任老师不可不对体态语做一些研究。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带有一定情感色彩、能够传递一定信息、表示一定态度的、在人的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非有声语言表现。
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在很多特定的情境下,体态语可以代替言语的作用,甚至起到比言语更有力的效果。
例如,班主任教师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班主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停下讲课,大声批评;二是假装没看见,听之任之;三是若如其事地走到该学生座位前,一边讲课一边用手轻轻拍拍学生的肩,从而制止了学生的小动作,使其专心听讲,同时又没有打乱课堂的教学进程。
班主任用动作代替了口头批评,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影响教学,真可谓"经济实惠"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体态语方的妙处。
体态语言表达系统大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言语者身体的动作及态势(包括面部、上肢、躯干、下肢);第二部分是副体态语表达系统。
副体态语表达系统是指言语者穿着服饰、发型打扮等等能给人一定感觉信息的附加物。
第三是言语者的空间语言表达系统。
所谓空间语言表达系统,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所主动选择,或被动选择的空间位置。
空间语言表达系统也能传达重要的信息。
比如班主任教师看到教室混乱,便无声地站在教室门口。
学生们看到教师这样,慢慢地停止了说话,安静下来。
这便是班主任教师的空间语言表达系统起的作用。
据体态语专家伯德惠斯特尔研究,面部表情有2万5千种之多。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一)教师体态语的特点1、教育性(示范性)教师的体态语言的第一特点是它的教育性,这一点是教师这一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在讲台前一站,几十双眼睛便紧紧盯住了你。
这一点很像舞台上的聚光灯,班主任教师是讲台的主角,学生不仅仅在看你,而且在品评你,不仅仅在品评,而且在品评之后,学生对你或认可,或反感。
班主任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无论是发型装饰,还是衣着打扮,均在学生目光"射程"之内。
由于班主任教师的这一职业特点,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的教育性。
有些班主任在这方面不太注意,上课时,有时手挖鼻孔,有时伸手挠痒,有的斜靠讲台……这些不良的体态语言,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会降低了教学教育效果。
班主任教师应注意自己体态语言的教育性(示范性)。
2、有意性(控制性)一般人,体态语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例如见了熟人,面部会很习惯地、随意地露出笑容;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会转过身,或不自觉地把笑容收起;与人交谈打手势也很随便,这些体态语一般没有经过设计,是自然而然的随意的。
班主任教师则不然,班主任在教学中始终处于学生的视线之内,他的一举一动无不收入学生的眼底,给教学教育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体态语应该加以控制。
(1)班主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控自己的不良体态语;(2)学习其他优秀班主任的体态语。
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仿,因为机械的模仿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们说的学习是把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教学教育中的体态语与自己的体态语加以比较,找出自己体态语的缺点,而加以控制。
(3)在班会课、年终总结课等重要活动前,对体态语进行有意的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对自己的体态语做重点的设计练习。
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有所准备并不是造作的表演。
我们应该记住自然大方的举止是最得体的体态语。
(二)班主任教师体态语的分类教师体态语的分类由于视角不同,所以分类也不同。
比如,从效果分:可分为:积极体态语、消极体态语、中性体态语;从体态语的发生种类分,可分为:无意识体态性、有意识体态语;从体态语的形态分,可分为:象征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表露性体态语、适应性体态语、体调性体态语。
1、上肢体态语(姆指体态语、食指体态语、手掌体态语、双臂体态语)人类的手在人一生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人体的各部位中,手指的运用也许是最为频繁的。
除了板书、批阅作业之外,教师的手指的体态语也起着辅助作用,教师应该研究提高手指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拇指手势语(翘大姆指)。
这是人在社会交际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肯定性的体态语,它的含义是肯定与赞扬。
多用来肯定、赞扬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或学习活动中的突出表现。
我们发现,在一般性的肯定赞扬中较少运用这一手势语,而是常常在一些出乎意料的场合,因为这一体态语用是用来表达非常满意、欣喜的心理。
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这时老师会情不自禁地伸出大姆指,同时说:"太棒了!"这时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
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班主任老师很少用翘大姆指来表示自己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除了这种体态语是表示非常强烈的赞扬的原因之外,我们的教师在赞扬学生方面比较吝啬有关。
我们的许多班主任老师喜欢批评学生,而不喜欢表扬学生。
学生的"嘉言善行"在许多老师眼里好像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老师赞扬的话一字千金舍不得用。
我们认为,表扬比起批评来副作用要小得多。
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老师给予口头表扬,同时竖起大姆指,也许一位后进生的会因此而抬起头来走路。
翘大姆指的动作需要与面部表情密切配合,若面部表情的真诚、惊喜、满意,那么翘大姆指是表示赞扬;反之,面部表情是不屑、冷漠,或无动于衷会适得其反。
(2)食指手势语.食指是五指中非常重要的手指,人类的许多创造性活动多以它为中心来完成。
在国外,食指的名称很多,比如,有时称它为指示指,因为它是用来指路的;有时称它为发射指,因为它是用来开枪的;有时称它为拿破仑指,因为据说拿破仑喜欢用这只手指来发号施令……班主任教师应注意正确适当运用食指来加强教育教学效果。
最常运用的是静止性食指体态语--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的意思。
常常嘴唇成呶出状,同时嘴里发出轻轻地"嘘"声。
这一手势,经常用来组织课堂教学秩序。
比如,教师叫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做练习题,下面的学生发现了错误,便小声议论起来,这时教师最恰当的制止学生议论以免干扰上面学生思维的手势,莫过于这个手势,这个手势表示教师的一种善意友好的制止,学生一般是会接受的。
另外,用食指轻点学生额头,同时说出赞美的话,表示一种亲昵和喜爱。
例如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对犯了小错误的学生说"你这个小调皮啊!"同时以食指轻点学生额头,表示批评,同时表示对他的喜爱,学生在这种批评中很自觉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的言行。
食指手势语,有时被教师误用。
比如,课堂上叫某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喜欢用食指一点。
这种食指手势是不适宜的,我们建议与其用手指指,不如手心向上平伸出去指向被你邀请的学生,同时说:"请你来回答好吗?"这样的手势语,学生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他常常会因此变得自尊,而自尊是人们进步永不会折断的阶梯。
(3)手掌体态语.手掌各种态势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辅助教育教学活动。
最常用的是鼓掌。
鼓掌是一种积极的体态信号,鼓掌的含意是"赞许、肯定"。
教师运用鼓掌表示对学生的赞许时,往往是想鼓励全体学生一同鼓掌,对某一学生给予鼓励与赞扬。
有时,教师在鼓掌时还用语言号召学生一同鼓掌:"来,大家为他鼓掌。
"在教师的号召示范下,学生自然而然鼓起掌来,从而形成浓郁的激励团结集体氛围,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
当教师把掌声献给学习较差或性格内向学生的时候,会更强烈地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唤起他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
班主任教师要注意掌声不要仅仅献给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对关键时候遭到失败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要找出适当的理由,让全班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鼓掌这一体态语与其它体态语有所不同的是,它伴有声音,而且这种声音与赞扬肯定的程度有关,掌声越响,节奏感越强,它所表示的鼓励和赞扬的情绪越强烈。
鼓掌有时没有赞扬与鼓励的含义,而只是制造一种气氛,主要用来组织学生唱歌时,以拍掌来增强歌唱的节奏。
注意用作节奏的鼓掌,必须与乐曲的节拍相和,掌声要响亮。
掌声有时还用来表示提醒的意思。
例如,分小组的讨论结束时,班主任老师可先鼓几下掌,当学生的讨论停下来时,教师可以宣布分组讨论结束。
总之,鼓掌是一种积极的体态语,运用适时适当会给教育教学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4)双臂体态语.在上肢体态语中,双臂的体态是其它体态语的基础,无论是姆指,还是食指,还是手掌都是在双臂位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双臂的体态语所传达的信息是在其它体态语的辅助下发生的。
我们在这里单独提出双臂体态语进行讨论是因为双臂体态有时会表露教师的一些心理变化,从而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一些影响。
双臂倒背。
最常见到的是双臂倒背,这一体态所传达的是一种自信,一种权威显示信号。
我们发现有此习惯的人常常是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执勤的警察、在士兵面前的军官都喜欢将手背于身后。
据有关研究显示,双臂倒背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权威显示,而且还能起到"镇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极度紧张或焦躁不安状况时,双臂背后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双臂倒背于后给人的感觉是坦然自若,不慌不忙。
据观察,在教师中较普遍存在倒背双臂的习惯,年老教师比年轻教师使用的频率高,男教师比女教师使用的频率高,教师在对学生不满或批评学生时经常倒背双臂。
倒背双臂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威严。
因此,教师在一些适当的场合,比如监考、巡视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可以适当采取这种体态。
但是在一些场合教师不应采取这种体态,比如和学生个别谈话时,不应把双臂倒背起来,因为这样做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学生心理上会生产一种压力,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