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教学语言技能体态语

3-教学语言技能体态语

替代性手势语 说明性手势语 补充性手势语
4、姿态语
姿态语是指通过四肢和驱干来传递信息. 站姿语 步姿语 坐姿语
5、服饰语 服饰语是通过衣着、发饰等来传递信息
二、教师体调性体态语言的作用
1、损坏教师形象 2.分散学生注意力 3.捆绑教师的双手
1指向自身的体调性行为
①触摸鼻子
④拍脑门
用手掌轻拍额头一次或数 次。(如图)这是一种轻度自行 谴责的信号,一般是在忘记完 成某些事情,或忘记某些知识 时以拍脑门表示对大脑遗忘的 惩罚。

⑤打哈欠
把嘴张到最大,深吸一口气,然后吐出。打哈欠的消 极效应表现在:A.让学生感觉老师无精打采;B.打 哈欠所带来的厌倦、疲惫的情绪会“传染”、影响学 生;C.张大的嘴面向学生,极不雅观。
2.双臂交叉于胸前
双臂交叉,护置于胸前, 所传递出的是一种防御性 信号。交叉的双臂好似一 堵防护墙,保护住自己心 脏等要害部,以免受到伤 害,就像儿童在受到威胁 时,会躲在父母身后或任 何一种物体后面,以寻求 保护一样。
③搔脖梗
用手指轻轻摆动脖梗儿 (如图)。在需要做出重要决定, 而一时又拿不定主意时,可能 出现搔脖梗的动作。教师在对 某些事物表示怀疑,或对所讲 内容没有很大把握时,会出现 这一动作。这一动作,给学生 的感觉是教师犹疑不决,缺少 果断精神。如果动作频率太快, 类似于抓耳挠腮,会让学生感 觉教师不稳重。
1、目光语
通过眼神的变化来传递信息。学生的眼神常常 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而教师的目光则起着调 节信号的作用。
教师步入教室时,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环视全班 同学时,他是在动员、在期待、在聚集几十双 求知的目光。
教师的目光应坚定、执着、炯炯有神,表现出 对事业热爱和追求,对真理和科学的崇尚与信 仰。
③两脚轮换蹬墙
有的教室讲台与黑板之间的距离 比较小,有些教师会一方面用两 手撑在桌子上。一方面两只脚轮 换蹬在后墙上。这一动作不仅会 污染墙面,同时教师为了看到学 生,就必须抬头、翻眼,既容易 疲劳,还不雅观。
二、教师适应性体态语言解读
1、背手
将双手放于身后,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 (如图)这是一种权威显示信号。据有关 研究者观察表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常常有此背手习惯。英国皇家的一些显 要人物,走路时就有昂首挺胸、手背身 后的习惯,并因此而著称于世。如果你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便会发现,执勤的警 察、在士兵面前的军官等都喜欢将手背 于身后。
②搔耳朵
搔耳朵也是一种消极的人体信号。一般有这样
几种形式:A、掐耳背(如图);B、用手指钻或
挖耳孔;c、捻耳垂。
按西方体语学家的观点,搔耳朵实际上是人们企
图阻止逆言入耳的一种尝试。当小孩听到大人的批评时,会用手把双 耳捂上,以示自己不愿听这种训斥。随着人心理的成熟,捂耳朵的 手势便渐变为搔耳朵。
教师在讲课时一般不会出现这一动作,但在听学生回答问题或 与学生谈话听学生陈述某件事这两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回答或陈 述很不理想.使教师感到不满或不耐烦,这时便可能出现搔耳朵的 现象。这一动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部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不尊 重他,不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应尽量子以克服。
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教师体态语
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体态语
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 言语行为,是替代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 而经济的辅助手段。 —— 美·班尼《教育社会心理学》
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
记忆的80%来源于视觉。 —— 美·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
⑥修饰头发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手指当梳子将头发往一边 或往上梳理,一种是运用头部的晃动甩头发。修饰头 发反映出教师对自己仪容的信心不足,或者对自己仪 容的过于自信和欣赏(如甩头发)。在教学活动中这是 一种消极体语,它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浮华、不稳重。
⑦腿部抖动
一脚为主承受身体重量,一脚抬起脚跟,不停地 抖动。采用坐姿时.格一腿搭在另一腿上,不停 抖动。在成年人中,这种腿部抖动的动作比较常 见,但作为教师,则应尽量避免,它会给学生留 下教师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 有时会用手指在鼻子底下轻轻地触 摸几下,动作一般较迅速(如图)。 这一动作的出现不太普遍。据国外体态语研究者分析,人在报谎时 不由自主地捂嘴,这是潜意识里阻止谎言出口的反映。作为教师,触 摸鼻子是一种消极体语则是无疑的,因为它不但于教学无补.而且颇 不文雅。又由于教师经常使用粉笔板书,右手上常带有粉笔末,如果 用右手触模鼻子,便会在肢上沾上白勒,既影响教师的形象,又分散 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目光切忌飘忽不定,冷漠无神。
2、面部语
是指通过脸上的肌肉变化,眉眼口舌 鼻的活动和形状变化来传递信息。
面部语要同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变 化而变化.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 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前者是教学情 感的基凋 后者则是在此基调上弹出的 一首宛延起伏的圆舞曲。
3、手势语
手势语是指通过手指、手、手臂的 协调动作来传递信息。
2.指向物体的体调性行为
①用手玩弄粉笔或板擦
这种玩弄有时是有意识的,大多数时候 则是无意识的;
有时教师在清闲无事时出现此类行为, 有时一边讲课一
边玩弄粉笔 或板擦。这类行为一方面 捆绑了教师的 手,
使之无法做其它辅助言语行为的动 作, 另一方面分散
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偶 尔发出声音, 这种分散效果更明
显。
②抻衣服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神衣领(如图), 一种是神衣服的下摆。对于第一种动 作,常出现于人的情绪烦躁不安的情 况下。无疑,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做这 一动作,会令学生同样感到不安。第 二种情况相“修饰头发”相类似,是教师对自身服饰打
扮缺乏信心或过于自信所致。教师穿了新衣服上课时 常出现类似动作。这种动作会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教 师的着装上,不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应予避免。
不应出现背手的情况:
①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不 能背手,因为这样一来便 无法运用双手做出—些辅 助言语行为的动作,影响 讲课效果;同时也使教师 显得呆板,缺少情趣,由 此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 的兴趣。
不应出现背手的情况:
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不应将双手背于身后。教师这样 做,会给学生以威严、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从 而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妨碍师生问的情感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