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赫尔巴特的影响是最深的,但是他并不希望停留在 康德追随者这一层次,所以后来赫尔巴特独辟蹊径,站到了批判康德 的战线上。
赫尔巴特同意康德“自在之物”(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 存在之物 )的说法,认为物质是实在的。但是他不同意康德“主题 天生就具有感觉形式,没有这种形式就没有任何感性直观”的观点。
在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的威胁,以强制性的手 段管理儿童。
其次要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其撒野。 第三是命令和禁止。 第四是惩罚 第五是权威与爱。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权威的作用。
在用权威对儿童进行管理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要把教师的爱
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的主张。
赫尔巴特关于管理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教育管理的重要问
李立娟
恩和扎亚
生平简介
赫 尔 教 育 学 思 想 及 理 论 巴 与 杜 威 思 想 的 比 较

贡献及评价
1841
育部为《 表“ 基“ “ 哲育 希约
·
学 著
具 有
世 界
普 通

教 师

科 学
现 代
学 家
学 家

·


作科教教 中 教 教 、德尔弗
学育育 心 育 育 心国巴里
体史学 说 学 学 理著特德
识的传授进行智慧启发的过程。
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 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 我的教育的全部。”
“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 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 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它 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特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在他看来,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能分为两个 孤立的过程,即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与通过知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 法四个阶段
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目的是赫尔巴特教 育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述了教育过程的思想。 他提出了管理、教学和训育的思想。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的实现涉及三个方 面,一是教育对象——学生;二是知识 的传授——教学;三是形成学生一定的 观念——德育。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管理
赫尔巴特生活的时代背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欧洲革命时期。(德 国 封建地主阶级VS资本产阶级).
赫尔巴特正是当时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力图维持君主制的统治 的思想的代表。 显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其教育理论是为维 持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
他的社会政治观,即他希望在不破坏和不根本改变德国当时社会秩序 中求得某些改革。
赫尔巴特断定: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有联系的事物、资料或知识才 容易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并为意识所融化。人类经验中一切新的 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得到补充了解和说明的。由此,他认 为,统觉的过程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 的过程。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 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因而他 强调,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所教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联 系,然后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题,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计划、 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这种 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 让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的。
3.赫尔巴特不仅强调教学的智能建设作用,更重视教学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 本原则。
赫尔巴特主张课程组织应有两种原则: 第一种是 集中原则,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观念,将 意识集中在单一的思想 ;第二种是相关原则,即 使中心科目的每个部分都包括相关科目充分的数据 。
赫尔巴特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为管理、教学和道德 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他主张教学方法有两大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学 生的兴趣;第二原则是类化作(类化作用是以旧 经验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
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 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劝学 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 务通,以开风气"。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 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 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 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 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他说 "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他引 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 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 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 1841)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他生活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 衡的时代。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正 在迅速发展。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 本主义生产也得到较大发展。而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上还 很落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资产阶级力量非常软弱,但在英、 法先进国家的推动下,他们对德国的封建统治也感到不满,向往并要 求革命,可是,他们不敢革命,害怕革命,甚至反对革命,希望与封 建势力妥协,企图依附封建势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谋求经济上 的发展,表现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保守性。这种时代和 阶级的烙印,在赫尔巴特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反映。
系上》 ” ” ” 学名(里
的第被 的 的 之 家的
教一视 代 奠 父 和教
1776—
母亲-弗劳·赫尔巴特
-
家 庭 教 师
耶 拿 大 学






裴斯泰洛奇
幼年体弱(1776-1788):家庭教育阶段 奥尔登堡拉丁语学校(1788-1794):发表《略论一个国 家中道德兴衰的一般原
因》 耶拿大学时期(1794-1797):结识费希特并发表6篇关于哲学史的论文。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在施泰格尔加当家庭教师,1799年在布格
(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教育目的可以分为2种, 即“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 的”(或称“道德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指 与一个学生将来所要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目的。这也可 以称为“多方面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指一个学 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活动都必须达到的目的,也就是 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 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 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哥廷根七教授事件
1776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 著名教育家
戴震(1723-1777)是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在学习方法上,他反对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办法,要求自学、自得。 他说:"苟知学问犹饮食,则贵其自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 ""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长吾血气,食而 不化者也。"
多夫结识裴斯泰洛奇。 哥廷根时期(1802—1809):取得博士学位与教授备选资格,成为哥廷根大学私
人讲师。 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任柯尼斯堡大学教授,接任康德教习
1841年逝世
裴 斯 泰 洛 奇
费希特
费希特
赫尔巴特墓志铭 探 求
此充 此 是 甘 神 地满 刻 他 于 圣 ,光 , 生 为 深 安明 他 活 人 湛 息, 的 的 类 的 着飞 自 鸪 幸 真 他向 由 的 福 理 的上 的 。 奋 , 躯帝 灵 斗 体, 魂 , 。,
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形成学生一 定道德品质的过程。
1.管理观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看成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 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他把管理放在教育过程的第一 阶段。
管理与对儿童的认识有重要的联系。赫尔巴特认为,必须 从小就注意着重地加以“管理”,以便“造成一种守秩序 的精神”。
2.论管理方法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
他不赞成裴斯塔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和官能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 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 着求其调和的发展。同时他又反对卢梭对教育目的的见解, 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 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
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鲁
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
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变。这 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中“实体 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 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 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 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这种道德是由五种 永恒不变的观念组成 的)
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 善意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 公平的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