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
《Hauptpunkte der Metaphysik》(1808年)
《一般实践哲学》(1808年)
《哲学导论教科书》(1813年)
《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年-1825年)
《一般形而上学》(1828年-1829年)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心理学研究》(1839年-1840年)
《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科学》
赫尔巴特(1776-1841)是西方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有“科学教育学之父” ,“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他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
1.日内瓦-不莱梅时期(1797-1802),应聘家庭教师,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2.哥廷根时期(1802-1809),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科学教育学”的概念,出版《普通教育学》(1806);
3.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担任柯尼斯堡大学教授,形成了较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1)惩罚的威胁。

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

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

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监督。

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可是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

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

同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创造
的能力,果断的精神,自信的行为和多才多艺。

(3)命令和禁止。

这要与威胁、监督配合运用。

无论命令或者禁止都应明确、具
体,发出之后即不再收回,要求儿童绝对服从。

(4)惩罚。

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则采用惩罚。


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打手板、使用惩罚簿等。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赫尔巴特说:“无论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事做;懒散会导致做坏事与不受约束”(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3页,260页)。

他认为,功课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此外,手工劳动、野外活动也可使
儿童不再去做无谓的事情。

(6)权威和爱。

赫尔巴特重视权威的作用。

他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3页,260页)。

爱可以减轻管理工作,有着教育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以慈爱对待儿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起来。

爱。

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爱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他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
尔巴特认为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他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了坏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五是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