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北京大观园
十八回是用植物为题,提到的树木花草有几十种, 主要人物都有对应的花木于之相称。以林黛玉为 例,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是竹子的世界,整个建 筑都掩映在丛林茂竹之中。作者用斑竹比喻林黛 玉,象征着她的品格,绿叶不凋,临风玉立,枝 叶婆娑。在大观园中,将植物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诠释的淋漓尽致。
谢谢观看
隔水形成错落对景
对景
从缀景楼看芦雪庵
西门入口
障景
南门入口的“补天遗石” 西门入口的石景与南门入口的“补天遗石”在入 口处都起到了障景的作用,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视 线的作用,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
中央水景
分景
利用中央水景将 整个园子分为几 部分
全园以中央湖为中心,利用湖水将园中
景色分为几部分,以池塘、沁芳亭沟通各景
潇湘馆院内翠竹环绕,利用植物与道路对
院内进行虚隔,丰富园景,使景区富有特色,
具有深远莫测的效果。
在大观园潇湘馆院内用竹子布置了一条林荫道,起到了隔离景观的作用, 丰富园子层次,同时可以起到隔音消音的作用。其宽度大概在8米左右,根据人
体工程学分析,林荫道宽8 米以上时,可考虑采取自然式布置。 8 米以下时,多
远景1 远景2 远景3
站在藕香榭看大观园省亲牌坊形成远景1。
站在藕香榭看芦雪庵形成远景3。
站在藕香榭看凹晶溪馆形成远景2。
正对景 错落对景 正对景
藕香榭与省亲别墅牌坊 隔水互成正对景
错落对景
凹镜溪馆与省亲别墅
牌坊形成错落对景
大观园中多处景观都有栏杆的设计, 在藕香榭中,栏杆的设计丰富了园林景致,
征着她的品格,
绿叶不凋,临 风玉立,枝叶 婆娑。
潇湘馆为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小小的三间房屋, 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 小溪潺潺,绕街缘房”,宛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景致。 通过书中第十七回的描述可以看出整个潇湘馆的布局是小 巧雅致的,很好地烘托出了居者黛玉的个性特征。
潇湘院内,延廊看过去直到小院底 部,使空间产生一种延伸感。
3
大观园造园手法:1.采用模山拟水 的布局 2.诗情画意的构思 3.独具匠心的
植物美。对三种造园手法进行详细分析。
大观园简介
大观园简介
北京大观园是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建造的极富特色的仿古园林。在占 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 宛若人间仙境。 大观园总面积12.5公顷,建筑面积8千多平方米,开辟水系24000平方米,堆山叠石 6万土石方。全园有庭院景区五处、自然景区三处、佛寺景区一处、殿宇景区一处,共 有景点四十多个。主要景观有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顾恩思义殿—省亲别墅等。
点,构成有主有支、有动有静的水系,湖边 设曲桥、石舫、石灯,溪上设桥亭,形成山 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在有限
空间中安置无限空间,增加景物层次,使建
筑与环境融合为一,借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品 格,使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观再现人间。
冬
春
夏
运用因时而借的造景手法,借 园中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自然
秋爽斋门前的蜂腰桥,小巧 精致的拱桥造型,圆润而富有动 感,既丰富了水面的立体景观, 又可沟通园路,驻足赏景。
藕香榭 缀锦楼
缀 锦 楼 是 《红楼梦》中贾 迎春的住所,其
对景1
西侧临水,东部 靠山,与藕香榭 隔水相望,形成 对景。
藕香榭在这个建筑群由 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 竹桥所共同构成。曲廊使空 间产生一种延伸感,整个亭 子突出水面,凭水而借,与水 景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园中的理水,既有粼粼波光流动,又有
潺潺泉声人耳,达到了山穷水不尽的意 境。假山则进大门起,稻香村的青山斜 阻、大观园后的主山、蓄芜园的假山余
脉等若隐若现。作者布置曲折深邃的山
涧、盘旋错落的瞪道、叮咚作响的溪流, 形成明暗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 使园中景色富于变化,主境突出,更富 吸引力。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三、独具匠心的植物美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具有自然美、人文美 两种因素。潇湘馆中的千百竿翠竹、稻香村中喷 火蒸霞一般的几百株杏花、怡红院中的葩吐丹砂
的西府海棠等都极具自然美。人文美是人们赋予
植物的文化内涵 , 它是植物各种自然美的升华, 体现植物的风格、神态、气质,比起自然美更具 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目录中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就有
了中国古典园林“开门见山”之特色。
滴翠亭前的马路设置使人通 过合适的观赏角度与视距,观赏亭 子的美景,产生平静舒适的感觉。
据统计,大型景物,合适视距为景
物的 3.5 倍。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 约为景物的3倍。
怡红院
怡红院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也是园中最大华丽的院落。怡红院的内部 空间采用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使空间似隔非隔,达到空间流通。各房间之间的分隔, 并不是用墙来封死,而是采用雕空玲珑的木板 做成各种花罩,隔扇来分隔。在空间上互相贯 穿流通,从而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创造出迷幻 的空间效果。
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
对景3
凸碧山庄是 《红楼梦》中秋夜 贾母赏月的去处。 因建在山高脊,故 名凸碧,与进水低 洼处的“凹晶溪馆” 形成对景。
大观楼 元妃省亲别墅
玉石牌坊 大观楼 顾恩恩义殿
对景
省亲别墅是大观园的主景,元妃省亲活动的主要场所。 玉石牌坊高八米,宽十一米,是我国古建中一种门式纪念
性建筑物,宏伟壮丽。省亲牌坊与顾恩恩义殿、大观楼分
起到分隔园林空间、组织疏导人流及划分
活动范围的作用。
暖香坞
暖香屋是红楼梦中四小姐惜春的住所,院内
运用各种不同的围墙来划分园中空间,围墙的门 洞设计极富变化,有圆洞、方形门洞,在园中起 到了框景的作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暖香坞园中 景象,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稻香村
稻香村是李纨的住所,住所外绿篱的设计
随处可见,主要以矮篱为主,被用来做花坛、 花镜、花坪的镶边。在园中以绿篱作为防范的 边界,不让人们任意通行,可以起到分隔空间 的作用。同时,用其来组织游人的游览线路, 起导游作用。
大观园简介
地理位置
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 园”景观的仿古园林,位于宣 武区南菜园(市区北京大观园 西南隅护城河畔)。原址为明
清两代皇家菜园,明代曾在此
设“嘉疏署”。Βιβλιοθήκη 北京大观园平面图2
北京大观园主要景观介绍及 各景区造园手法分析
曲径通幽处
此为贾宝玉根据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题, 入口处假山的设计很好的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使游客只有沿着妙道曲径蜿蜒穿 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诸景。这是一座用著名南北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体现
大观园通过贾珍的介绍,贾政、宝玉及众清客的评论,突出的体现了大观园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构思。而扁额、楹联,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如:怡红院。庭院深深,富丽华美,脂腻粉香,处处花团锦簇。门前一片碧桃林,粉墙 四周绿柳周匝。院内点缀几块山石,一边是数本芭蕉,一边是一株海棠,暗含红绿两字。宝 玉题“红香绿玉”,贾政摇头说:“不好,不好!”书中未提重清客的议论,但后来元春改为 “怡红快绿”更为恰当。红香绿玉只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而怡红快绿则寄予了人的感情成 分,把红绿当成人们的审美的对象。
按规则式布置。在园林中设计林荫道,林荫道宽 8 米时有一条,在 8 米以上时, 应设置两条为宜。林荫道可在长75—100米处分段设立出入口,各段布置应各有 特色。
秋爽斋
秋爽斋东南方
土山上的八角亭, 是园中至高点之一。 将亭子升高置于园
中,降低其他视线
从而对其进行突出。
秋爽斋是贾府三小姐贾探春的住所,入门 处,利用墙体来划分园中的空间,圆洞门又很 好的起到了框景的作用,丰富了园子的景象。
怡红院后面的荷花池和假山,假山上的装 饰——和尚撒圣水,借助流动的水声,给园子带来
趣味、生动的气息,动静结合,为景致增添情趣 。
通过圆洞门进入怡红院的后花园,透 过门洞可以看到怡红院的园景,空间层次 极富变化。
潇湘馆
这里是竹子 的世界,整个 建筑都掩映在 丛林茂竹之中。 作者用斑竹比 喻林黛玉,象
别形成对景。正殿——顾恩恩义殿巍峨耸立,正殿后为大 观楼,大观楼周围绿树成荫,利用树木枝条作景框,将整 个视线集中到大观楼,整个院落充满了皇家宅邸豪华富贵
的气派。
蘅芜院
蘅芜院是剧中薛宝钗的住
所,院中所有游廊窗棱,均为 “冰炸纹”形,充分显示了“冷 美人”封建正统八面玲珑的性格
特征。
从芦雪庵看缀景楼
景色的变化或一天之中景色的变化来
丰富大观园景象,整个园子随着景色 的变化更加美丽生动。
秋
黄昏时的大观园
3
北京大观园造园手法总结
一、模山范水的布局
山水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是构成自 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观园充 分体现了传统园林的布局特点模山范水、 效法自然。整个园中山环水绕,从沁芳 闸引进园外河水,贯穿整个园中。整个
园林设计——北京大观园调研PPT
制作者:张雁妮 学号:111201132 指导老师:张文勇
目 录
一、大观园简介
二、主要景观分析及其造景手法分析
三、北京大观园造园手法
大观园简介:对大观园 详细的作一介绍,简单分析
1
其地理位置,平面布置等。
2
大观园主要景观 介绍:对大观园主要 景观在园林设计中所 采用的设计手法进行 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