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龚佩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 要:浙江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而且可以看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没有适应这种世界性的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分析浙江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索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从理论上分析其内部的问题,并在这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 分工理论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1.1定义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

他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之后的韦伯(1929)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

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即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产业集群的问题。

之后的克鲁格曼则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型外部性”和“经济型外部性”的观点来进一步进行解释。

而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产生原因。

代表人物为威廉姆森(1975),他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征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提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1.2 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首先是交易成本优势。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提高了资源的创新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交易的成本。

其次是获得信息成本优势。

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交往比较频繁,集群内部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同类信息高效快速地传播,集群成员可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企业搜索产业信息时在时间和费用上都会大大节省。

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获得促使企业在贸易上占有优势,这种效果有点类似于一个公司内部的信息网络共享。

其他相关成本优势。

企业的相关成本包括利用基础设施的成本、与生产有关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所耗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且专业化分工明确使以上成本降到最低。

集群区域内形成外部效应首先,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使整体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市场需求巨大,交易能力增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其次,在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效应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从集群的庞大销售网络中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经济效应,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此外,集群形成后,通过树立“区位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市场竞争优势。

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良好的区位品牌,可以使群内企业,即使是新进入企业都能受益。

产业集群推动区域技术进步首先,推动集群区域内技术创新。

集群内企业之间地理位置的邻近,业务联系的紧密,信息交流的快捷,相互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并且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有较强的同一性,这使区域内技术知识,尤其是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企业吸纳、消化技术的能力加强。

新工艺、新技术的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易于被接受为技术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会因区内企业间的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以及生产之间的分工协作而外溢至其它企业,使其它企业较快地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新知识、信息和技术在集群的转移和扩散,提高集群整体的经济效率。

集群内个体组织和总体组织都保持高效的技术扩散系统,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保持技术信息的良性循环,使集群内具有较高成功率和较长的持久性,利于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对于企业而言,产业集群由于从事相同与关联服务产业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在集群内找到很专业化的人力与投入因素,实现了企业对劳动力的柔性需求,企业可以以最优的价格得到最专门化的服务。

而对于劳动力而言,产业集群区域内人才能在企业间容易、自由地流动,这就大大提高了人才掌握专业技能的速度和自身素质,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会在集群内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产业集群上述优势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以下就以浙江的产业集群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2.浙江产业集群的分析2.1 浙江省产业集群概要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江苏相邻,背依内陆广阔的腹地。

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600多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

据省经贸委调查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0000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这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数30.84万家。

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

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而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员约800多万人。

全省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等。

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

2.2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在说浙江产业的优势时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小企业的作用。

浙江是全国中小企业最集中的省份。

1999年全省共有单个企业资产在5亿以下的中小企业1033家,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55%。

同年,全浙江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有306个,总量达2664亿元。

调查表明,截止2001年6月,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以“小资本,大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区域性块状经济总产值达到599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

可以说,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浙江工业的主体。

而其中又以温州的中小企业集聚模式最有代表性。

2001年温州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鞋业占20%左右,金属外壳打火机占90%左右,剃须刀占60%左右,锁具占50%左右,纽扣占50%左右。

由于这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温州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制笔之都”等之称。

浙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就在于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优势。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灵活的运行机制。

在浙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靠个人资本发展起来的,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的特点明显。

从目前市场、技术不确定性增加的现状来看,中小企业有着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相应调整。

其次是成本优势。

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聚集和市场的地域集中,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过程的投入,也为物流畅通提供了支撑。

这种优势,既可以保持单个小企业的高度灵活性,又可以实现整个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同时,这些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面对面”正式和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有效地降低了单个企业搜索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的交易成本和物质成本。

再次是创新网络优势。

区域创新网络按照连接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创新网络。

其中,正式的创新网络又可以分为产业网络和非产业网络,非正式网络主要指人际关系联系起来的网络。

浙江中小企业群很强的内部创新网络优势,是其他区域很难效仿。

2.3 实例--------意大利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浙江的产业集群就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吗?那也不一定。

我们先来看一个西方工业国的例子-------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如果仔细观察意大利的产业就会发现意大利产业区经济与浙江十分相似,都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低成本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为主。

二战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瓷砖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总数的30%,全球出口量的60%。

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仅为43人,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

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创造了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发展成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经济总量却排名世界第7位。

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分布在15个州。

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

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占34.7%;皮鞋和鞋27个,占27.3%;家具39个,占19.6%;机械32个,占16.5%;食品17个,占8.6%。

此外,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

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是由这些企业集群支撑的。

虽然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但很多都没有好好装备自己,去应付现代快速转变的挑战,大部分的意大利中小企业都不具有能在全球市场参演一角的规模、资金或营运窍门。

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经不起考验。

同时,中小企业占了九成以上的意大利经济相当依赖产品出口,外贸带来的收入占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往日意大利制造商敌不过对手时,它们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令货币贬值。

但自从意大利加入欧元区以后,这一招就“失灵”了。

欧元快速升值已经让意大利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来自海外的订单转去寻找更为廉价的生产基地。

出口商品中缺乏高科技产品是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意大利的衰微与“意大利的企业文化严重落后”有关,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意大利经济乏于革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