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做强农产品加工主业 打造产业集群

浙江省做强农产品加工主业 打造产业集群

浙江省做强农产品加工主业打造产业集群2006-6-13农产品加工网发挥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效应,是水产品加工增值的有效途径。

加工原料的合理配置,离不开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

近年来,我省渔业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把建设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作为推动新阶段渔业发展的突破口,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合理进行区域布局,出台具体措施,以实施项目为抓手,重点扶持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大黄鱼、淡水珍珠、海水蟹类、龟鳖、对虾和泥蚶等六个品种,为水产加工业基地的形成和提供水产加工原料打下基础。

一、结合实际,审时度势,科学制订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区域布局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是指主要生产优质专用水产品,且自然资源优良、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空间上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域。

大黄鱼优势区域:结合全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发展建成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

淡水珍珠优势区域:以“中国珍珠之乡”诸暨市为龙头,在全省形成三个明显的优势产业带,宁绍珍珠产业带、金衢珍珠产业带和杭嘉湖珍珠产业带。

海水蟹类优势区域:以“中国青蟹之乡”三门县为中心,主要发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

龟鳖优势区域:主要是杭嘉湖产业带和绍金宁产业区。

对虾(南美白对虾)优势区域:形成二带一区,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

泥蚶优势区域:形成甬台沿海养殖产业带和温州养殖产业区。

我们制订了《浙江省优势养殖水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行动计划》,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优势产业带核心企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5年中华鳖产量5.8万吨,产值20多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的50%以上;淡水珍珠产量1800吨,占全国淡水总产量的65%,加工产值3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0%;海水蟹类(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养殖面积43万亩,产量4.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和30%;泥蚶养殖面积16万亩,产量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大黄鱼和对虾的养殖面积、产量、产值也有大幅增长,特别是大黄鱼深加工技术的突破和对虾加工出口,大大拓展了国内外市场的空间。

二、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积极培育水产品加工业的集群发展几年来,我们遵循“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原则,切实搞好关联水产品、上下游企业间的配套协作,引导分散的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打造专业园区、特色产业区,把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培育成为我省渔业经济的新亮点。

(一)园区基本情况2001年,舟山市普陀区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普陀海洋高科技(大黄鱼加工业)园区”,区长亲任组长。

同年,浙江省科技厅批准该园区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全省大农口共5家)。

园区利用南靠沈家门中心渔港,东接舟山国际水产城,地处大黄鱼养殖产业带的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加工技术、市场销售等特长,形成大黄鱼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

现园区总面积1800亩,总产值达到35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产值23亿元,占普陀区水产加工产值60%以上,出口创汇2亿美元,占普陀区水产品出口创汇80%,养殖大黄鱼订单加工70%以上,有上亿规模企业10余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人。

近20家企业通过HACCP、FDA和ISO质量体系认证,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诸暨珍珠产业区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历经了4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养殖基地为基础,专业市场为龙头,加工企业为骨干,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产业经营格局,1996年就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珍珠之乡”。

主要表现在:一是珍珠养殖规模化、集约化。

淡水珍珠养殖遍布全国五大淡水湖区域,近年来已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养殖方式上由幼蚌放养向成蚌再养转变;在养殖技术上由粗放型向高肥、高密型转化,使珍珠由低档向高档转变;在养殖规模上由“面大量小”的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面小量大”的经营户集中连片规模养殖转变。

二是珍珠加工多样化、系列化。

全市共有各类珍珠加工企业500多家,年产珍珠首饰3000多万件,工艺品800多万件,产值达40亿元。

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淡水珍珠研究所,引进、研发了珍珠的漂白、增光等核心加工技术,珍珠加工水平,已经可以与发达的日本相媲美。

三是珍珠销售专一化、国际化。

全市从事珍珠经营销售的人员有8000多人,长期从事销售的就达3000多人,形成了“千足珍珠”、“阮仕珍珠”、“佳丽珍珠”、“天使之泪”等一批全国和全省的知名品牌。

地处山下湖的诸暨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专业市场,占地5万平方米,营业摊位1千多个,精品房100多间,可客纳万人客商交易,市场年成交珍珠700吨以上,成交额15亿元以上。

(二)园区主要做法象山县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转危机为契机,提高建设水产品工业园区的认识。

“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正式生效,使该县800余艘钢质渔轮退出传统作业渔场,5000多名渔民面临转产、转业。

其二是虽然石浦港地区拥有众多的水产冷冻企业,但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附加值低,效益不理想。

其三是大黄鱼为主导产品的养殖业快速发展,急需通过精深加工来提高附加值。

严峻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应该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延长渔业产业链。

第二,以规划为龙头,建设生态型水产品工业园区。

他们邀请有关设计院编制了《象山县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和《石浦镇水产品工业园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建立五大体系。

一是原料保证体系。

该县有3000多艘钢质渔轮,25万亩养殖面积,年水产品产量达56.5万吨,可以为水产品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二是加工生产体系。

发展养殖大黄鱼、梭子蟹为主及紫菜、贻贝等水产品加工,对加工后的鱼内脏、废水等废弃物通过海洋生化处理制成高档生化产品,使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00%。

三是市场供应体系。

区内有交易量20多万吨,交易值15亿元的中国水产城。

四是质量标准体系。

多数企业通过了ISO9002、HACCP质量认证。

五是科技创新体系。

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化产业等高科技领域作为进入园区的优先条件。

第三,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吸纳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海洋生化企业50余家,累计投资4亿多元。

三门县青蟹养殖示范园区养殖面积9万余亩,年产商品蟹1.2万余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产值5.2亿元,占全县渔业经济总量的40%。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第一,突出优势,科学决策,把青蟹作为实现渔业经济跨步发展的主抓手。

2000年初,县里召开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水产工作会议,把建设青蟹优势产业带作为实施“海洋富县”战略的先导产业,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发展一万亩青蟹高产精养基地,建立一个标准化青蟹养殖示范园区,培植10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青蟹营销大户。

第二、精心策划,强力推介,做响做火青蟹品牌。

一是开发了青蟹专用包装礼盒,改善了形象,提高了档次。

二是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印制了《中国青蟹之乡,三门》宣传画和专题电视片,使“三门湾”牌青蟹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三是广邀客商到三门参观养殖基地,并通过酒店品尝以三门自然人文景观为造型制成的青蟹宴,许多来宾赞不绝口。

第三、创新机制,拓展市场,壮大青蟹产业。

一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土地入股、项目置换、集中发包等方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

二是引导和帮助业主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衔接产销环节。

三是培植龙头企业,整合生产要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园区优惠政策入驻舟山市普陀大黄鱼加工业园区的企业第一年按当年缴纳地方税的40%贴息补贴;自营出口的中小企业,以上年度出口额为基数,每新增1美元出口,奖励人民币0.01元;企业在向园区管理部门支付50%的土地出让金后,由园区管理部门向企业提供一次性等额的信用担保;经营期限在十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5年减半征收,第6—10年缴纳所得税属地方所得税部分的50%;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土地价格按成本价收取,免缴土地出让业务费;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和质量意识,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奖励人民币1万元,10万元,20万元;获得ISO体系认证、欧盟HACCP、美国FDA等认证的,也给予奖励;企业只要向园区提供有关资料,其工商税务登记、项目报告立项、用地规划审批、有关证书办理等一系列手续,均可委托服务中心负责办理。

象山县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以投资、合股和租赁等多种方式共同开发园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投入1亿多元,区内道路、公共停车场、河道改造、给排水、供电、电信及信息网络、污水处理、公用绿化以及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已基本到位。

二是全程化服务。

三是政策扶持。

出台了企业进入园区地价低廉、税费优惠、贷款方便等优惠政策。

对入区企业免收所有城建配套费,年内免缴地方性收费。

三门县为了把该县打造成“中国青蟹之乡”,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中规定,对已通过验收的示范园区,县给予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的补助,对年销额超500万元的青蟹营销大户,在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新开发青蟹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资金100元;对青蟹产加销工作成绩突出的,在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佩戴大红花,请上主席台。

三、存在不足和今后方向十五期末,我省水产品加工产量173.35万吨,加工产值300亿元,出口量39万吨,出口值13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1%、269%、200%和190%,正朝着“从粗放型向精深型”、“从食品型向医药型”、“从单一型向系列型”迈进,取得了比较醒目的成绩,这与加工企业向优势水产品产业带集聚,利用当地比较充足的水产品原料和加工园区优惠政策,使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打开国内外市场空间密切相关。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一些加工园区集群化特征比较明显,但就全省而言,水产加工业的集群效应尚不足。

我省17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中,企业规模小、行业组织散、创新能力低、市场开拓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就拿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珍珠产业区来说,现已拥有10多家资产上亿元的大型珍珠加工企业,但由于深加工能力有限,导致80%的淡水珍珠只能以原料和半成品的形式供应给日本、香港等地客商。

境外珍珠商把这些淡水珍珠加工包装后,贴上自己的商标,销往世界各地,赚取高额附加值。

从我省近年来初步形成的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今后应抓住水产加工品已正式实施“QS”市场准入制度的契机,着力培育水产加工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主要努力方向是:第一,做强龙头企业,深化渔业产业化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