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或选择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2、亚里士多德著的形而上学的开头一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的本性。

”3、___________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4、“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

5、黑格尔说:“思维本质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______________”。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斯宾塞8、遵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9、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10、德性就是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知识。

——苏格拉底11、____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

……它能够测度一切,领悟一切”。

12、德国学者卡西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是哲学的最高目标”。

13、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确保目的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14、马克思说:“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面的。

”15、____杜威_____指出: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他们与农民和工厂劳工一样都是“工人”,因此也就受到“具有经济特权的、人数虽少,但权力很大的阶级”的控制。

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进步“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计划”。

2、简答题关键词:一、列举你读过的教育哲学著作(至少5本,包括书名,作者或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关于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集中讨论了古今中外教育哲学讨论的几大议题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全面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育哲学思潮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将教育哲学生活化陈有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详细介绍了西方的教育哲学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针对高等教育的立场进行哲学探讨二、关于人的存在的范型1、工具性存在范型:1)“生物人”范型、2)“理性人”范型、3)“经济人”范型、4)“社会人”范型2、诗意性存在范型:1)“游戏人”范型、2)“非理性人”范型、3)“宗教人”范型三、老庄的本真人理论与本真人教育 P691、老子的本真人理论:1)培育真正的人是老子的教育目标2)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教育方针3)老子提倡俭啬、朴素4)老子提倡涤除玄鉴2、庄子的本真人理论:1)庄子的人性论本于他的道论2)庄子的人性论是超世俗之善恶的3)庄子的“真人”的独特品格:恬淡而虚静、安时而处顺、无情又无己、逍遥以自适四、西方批判教育学(第七章)P201西方批判教育学学者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功能乃是社会和经济流动的主要场所的预设提出质疑,认为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主流阶层的再生产手段。

五、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的基本观点 P1491、自由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

2、自由教育区别于职业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

3、自由教育将哲学视为最高级的知识,是唯一的自由学问。

六、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冯友兰指出,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 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与所谓的自然界是不同的,自然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情形, 而自然境界是一种觉解甚低的境界。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 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 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 其行为是“为利”的。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 至少也是不很完善的人格, 所以, 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 这个较完善的人格, 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这种境界中的人, 其行为是“行义”的。

第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此境界中的人, 其行为是“事天”的。

七、列举关于教育的公理公理一,能力须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公理二,记忆能力是以实践能力作载体的公理三,品德素质只能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有效培养公理四,自主主动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八、有限理性教育观 P110指以理性为指导的教育观,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相通、相容、相结合的教育观,是既反对绝对理性主义,也反对反理性主义的教育观。

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1、有限理性的教育观是理性教育制约着非理性教育的教育观。

2、有限理性教育观又是非理性教育影响着理性教育的教育观。

3、有限理性教育观又是坚持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整合的教育观。

坚持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整合要注意:1、认知和情感的整合2、逻辑和直觉的整合3、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九、建构主义教学观 P132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在学习环境上,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必要的信息资源;在学习策略上,包括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等;在教学观上,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主张合作学习,因此,教学应该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通过合作学习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

也主张情境性教学,倡导学生在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解决真实性任务的学习方式。

十、列举中国古代对于人性问题的主要观点①孔子“性近习远论”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

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孟轲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

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③老聃的自然人性论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

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④荀况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

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

“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

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人为加工制作的。

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又是其最终的结论。

三、材料分析或论述题关键词1、述评康德的批判理性教育观康德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思考。

教会人们学会“用理性的哲学思考”的方法。

康德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们理性思考。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教育影响的核心就是弘扬人的理性精神,要把理性不仅看做人的认识的最高境界,也要看作教育的核心目标。

第一,把知识面扩大了。

不仅要从直接经验获取知识,还有间接经验和已成为原则、原理的知识,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从思考得来的东西往往比直接感官得来的东西更重要,因为必然性和普遍性不能从感官中得来,它们必须通过思维。

第三,把人的思维看作过程,从感知事物到理解事物,然后到理性认识。

认识是从感性认识经过理解阶段到达理性认识的过程。

教育也是一个过程,是培养人的思考力的过程。

第四,敢于提出关于神的存在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敢于用“理性”去代替“上帝”,在教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对18世纪的独断论和怀疑论在教育理论界的影响起了清理的作用。

在教育界提倡多思考、多实验,纠正时弊。

第六,原理、原则、基础理论在教育上不能被忽视,不能忽视思维。

第七,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把认识能力看成构造经验的条件,没有这种认识能力,就不能向知识体系过渡。

2、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及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

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使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性,也有矛盾性。

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不是说人只能消极的依附于社会,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或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与矛盾性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个人与社会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在于人的个体性,正是人的个体性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出一个活泼的世界。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有区别于他人的生理的、心理的以及行为模式的特点。

其个性总是不同程度地打上其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乃至职业的烙印,于是就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体的存在才是可能的。

社会为个体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个人的成长、自由离不开社会。

②个人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还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

正是法律、道德、职业规范和乡规民俗等规范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的生活提供安全和保障,使人能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具体的人,社会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