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分娩而须会阴侧切助产的产妇,常在产后易受恶露及粪便污染而发生切口感染,严重影响了产妇的休息和饮食,导致少乳或无乳,甚至个别发生产后抑郁症,故会阴切口感染应引起产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我院产房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做会阴侧切术1335例。
其中切口感染37例,包括(血肿5例,会阴裂伤切口感染4例,肠线不吸收28例),感染率为2.7%,而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做会阴侧切口613例,切口感染9例,(会阴切口感染8例,血肿1例),前者为参照感染组,后者为对照组。
住院最长时间16天,最短时间12天,现就感染原因作一分析,以便做好预防工作,降低感染率。
1临床资料
经统计学资料显示,侧切口感染率以手术助产与正常产比较,侧切口感染在手术助产中明显高于正常产,普通肠缝线合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缝合的切口。
在手术助产中,胎头吸引术与臀位产之间没有差别,但手术助产中的会阴裂伤,血肿所致的感染明显高于正常产,切口感染与季节月份、产妇的年龄无明显关系。
3预防及治疗
3.1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当对某些头位难产病例的产妇及胎儿估计不足时,应首选会阴侧切,行胎头吸引术,以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头的压力,防治会阴裂伤。
鉴于优生优育政策,对某些难产的处理,可适当放宽剖腹产手术指征,降低新生儿产伤率,同时避免经阴分娩所致的切口感染。
3.2加强临产产妇的观察:经临床观察,因心理因素所致的难产并不少见,孕妇常常由于临产后过分紧张、焦虑,缺少对分娩的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出现宫缩乏力、电解质紊乱,使正常产变为难产、手术产,从而增加了会阴侧切的例数。
因此,对临产产妇应进行分娩知识宣传,鼓励其自信,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镇定剂如安定,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临产时征求产妇及家属意见,行无痛分娩。
3.3重视产时切口的处理:助产人员在产时消毒应严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忌在切口反复擦拭,缝合前认真清洗消毒切口,止血要彻底,血肿应缝合,对污染较重的切口应用0.9%生理盐水冲洗或用对G杆菌敏感的药物清洗后再缝合,缝合时应松紧适宜,缝合肌层
及粘膜层应避免留死腔、血肿而导致细菌繁殖,缝线可选用2个的微乔可吸收线,阴道粘膜连续扣锁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皮肤连续皮内缘缝合。
3.4加强产后处理:对污染较重的会阴切口,胎头吸引术后的会阴切口,均应术后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全身用药,以预防感染。
对会阴切口每日用0.025%或0.05%碘伏冲洗二次,指导产妇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治恶露及粪便污染切口,并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复旧,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会阴切口血液循环增加。
对于已感染愈合不良的切口,根据脓液的量换药,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切口,然后用0.05%碘伏消毒切口,最后用抗菌消炎药纱布换药,并保持局部清洁,待炎症控制后,再用红外线灯照射加快愈合。
4结果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后,会阴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经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统计,会阴切口感染率为1.4%,说明上述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会阴切开缝合术(EP)切口感染率占产后感染的首位,切口感染,其原因①个别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缝合前未冲洗伤口;未换手套;未用消毒巾遮盖肛门,缝线末段垂于肛周部分未及时剪断将细菌带入创面。
②漏缝阴道切口,顶端留死腔;大出血点止血不严,造成伤口血肿;阴道粘膜缝扎过松,留裂隙,恶露渗入导致伤口发炎;缝扎过紧过密使血液循环不畅致局部水肿充血。
③传统的甘油浸泡肠线不易吸收,影响切口愈合。
④产妇产前患阴道炎、外阴炎等未及时诊治,反复内诊或EP时污染伤口。
⑤大多数产妇对分娩有恐惧心理,胎儿娩出时用力过猛,造成会阴严重撕裂。
未及时更换会阴垫,便后伤口未能保持清洁干燥。
⑥产妇下蹲用力致伤口裂开,营养不良,伤口愈合迟缓等。
当会阴伤口感染较表浅而且面积小,一般不需重新缝合,只需要多泡温水,再按时服用抗生素即可,大约七到十天即可痊愈。
泡温水的方式为先准备一干净的塑料盆,其中装入适量的温水,另外可加入少许的优碘,一天至少泡四次,一次十五分钟,如此可将伤口内分泌物引流出来,并促进血液循环,当伤口变得较为干净时,优碘的量可予以减少或不用。
倘若会阴伤口感染较深或面积大,则需要尽快将缝线拆除,将伤口完全打开,如此可将其中的脓液及坏死组织快速而完全地引流出来,然后每天泡温水四次,并且使用静脉点滴抗生素。
伤口再缝合的时机,以前的观念认为须等到三到四个月后,主要因为以前的医师认为必须等到三到四个月后,伤口才会完全干净而且血液供应恢复正常;但是病患在此等待的时间,生活品质很差,而且心理上的不确定感也不好受,因此有医师尝试在伤口打开四到八天后,若伤口干净即予以缝合,发现伤口愈合状况相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