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有效课堂教学一点认识论文

我对有效课堂教学一点认识论文

浅谈我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点认识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的全过程,因此,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之内,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就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
2010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承担的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以生为本,探索高效课堂》的研究。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课堂?通过学习,我对课题的有效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有效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原来只会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或教学内容太难,太散,难以整合,使学生难以理解。

其实,学生水平不高要靠教师助其提高,教材太难需要教师有化难为易的水平,不然,老师何用?到底什么是有效课堂?我觉得简单地说,就是要在一节课有
限的时间之内,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教学是否有效,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

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发展,是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优化师教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教学有魅力,是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准备充分、组织科学、讲解清晰,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代之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

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任何知识,就其存在的价值,从发生学意义讲,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是,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

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
甚至出现负效。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通过一段实践的理论学习,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根据我们学科的特点制订了我们学科的子课题《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本课题立项后,我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课题研究的信念;同时,明确研究的思路和前期实验研究的方向。

积极设计调查问卷,数据结果表明:学生对有效课堂活动很期待,大部分学生以幽默、兴趣、集体讨论、时间紧凑的标准衡量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调查更明确了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中心在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上,应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切入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学生活动设置进行反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置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多,所以在平时的课题教学中采用了:
(1)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

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严格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引领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

与此不同的是“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
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利用学生自设课堂情境,即学生自己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变“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为“跟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

它应是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辩证统一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融洽、相得益彰的过程,是系统掌握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

(2)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当代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把教材活学活用,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浅薄的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舒畅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便是有
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所追求的有效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