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2013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2013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2013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语文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王满意一、基础知识部分(27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脑髓.(suǐ)亢.(kàng)旱乞骸.骨(hái)遥岑.远目(cén)B.纨袴.(kuā)离间.(jiān)酹.江月(lèi)前合后偃.(yǎn)C.孱.头(càn)惩.罚(chéng)故弄玄.虚(xuán)羽扇纶.巾(g uān)D.专横.(hèng)樯.(qiáng)橹杳.(yǎo)无音信盗跖.(zhí)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粹瑕疵冠冕堂黄急功进利B.垂暮端祥肝脑涂地残羹冷灸C.帷幄惋惜礼尚往来休戚相关D.演译隐匿被水一战一愁莫展3.下面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窦娥冤》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是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沁园春”等,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另创作有《日出》《原野》等剧本,创作有小说《北京人》。

D.《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4.诗歌中常用典故,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鸦社鼓A.①周瑜②诸葛亮③刘裕④拓跋焘B.①诸葛亮②刘备③刘义隆④拓跋宏C.①诸葛亮②孙权③刘义隆④拓跋焘D.①周瑜②诸葛亮③刘裕④拓跋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大家怀着极大的兴趣,提出《雷雨》研究中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B.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C.那是因为周大少爷时来运转....,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D.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先写他们的不期而遇....,通过叙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6.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

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舞台说明、剧名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

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7.在下面的语段中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

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煞、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但若像“四人帮”这些“昏蛋”一样,“批字当头”,“大批判开路”,实际是首先要毁灭大批遗产。

把遗产大批大批地烧光,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宫,这还怎么能进行择取、使用呢?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

你要“批”,尽管“批”,批对了固然好,批错了还能够改回来,反正东西仍在,不致无法补救。

A.如果当然不如因此B.假如因此与其不如C.假如当然甚至只有 D.如果当然或者只有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B.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他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

C.班主任对极少数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期中考试作弊、甚至殴打职工师傅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21中学能有如此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能有今天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靠的是全体21中人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二、阅读部分(共53分)(一)课内阅读部分(30分)(1)阅读【滚绣球】,回答问题。

(每小题3分,共6分)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0.对相关语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句说明窦娥认为人的生与死是由鬼神掌握着,谁该生,谁该死,应如日月分明。

B.第②句用设问句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和颜渊,第③句用对比句揭示不公平的社会现状。

第④句指出这些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⑤⑥句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作了反衬。

D.第⑦句窦娥面对法制黑暗的现实,无法伸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11.对【滚绣球】的分析,最能确切地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项是A.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B.主要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申冤报仇的心理。

C.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天地神权的否定。

D.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痛之情和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控诉。

(2)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

(每小题3分,共6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1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阅读《苏武传》(节选),回答问题。

(每小题3分,翻译9分,共18分)天汉元年,武帝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使使晓.武晓:告知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弥:满D.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幸:幸运地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君为兄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女为.人臣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C.为降虏于.蛮夷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出,火且.尽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特殊用法的一项是A.惠等哭,舆.归营B.畔.主背亲C.反欲斗.两主D.若知我不降.明1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每小题3分,共9分)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蔺列传》)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二、课外阅读部分(2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每小题3分,共9分)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诈赵而胁.其璧胁:逼迫,勒索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按:按照C.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绐:欺骗,欺诈D.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作《师说》以.贻之C.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0.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虽然世人都称赞,但这件事本身有许多疑点,经不起推敲,其实是不真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