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
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
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
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
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
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
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
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
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
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
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
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
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
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摄影的时代价值
如果将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实际应用、产生价值当作一个过程,摄影所用的器材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只有当它在摄影者的掌握、操作之下,生产出的产品——摄影作品才具备价值。
1.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
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
这是其它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
纪实性是摄影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
著名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
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 1906年,海因受国家童工委员会主席阿德勒的委托,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组织工作,调查美国各地童工的生存状况,从而使儿童免受剥削。
他不辞劳苦,深入东北、东南和大西洋沿岸各州的煤矿、工厂和纺织车间,拍摄儿童工作时的场景。
海因1909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童工生活的摄影报道,其中的照片展现了童工们在艰苦和危险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并最终导致美国国会颁布《童工法》,废除了童工制度。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
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尤金·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
1972年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
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
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本作品获1972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所以摄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文献价值等,都对观众形成多方面的强大的吸引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摄影的精神需求不单单停留在记录、留影上,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
尤素福·卡什于1941年拍摄的《丘吉尔》(有的翻译为《愤怒的丘吉尔》)。
这幅当年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虽然属于新闻摄影作品,但是其拍摄方式,却属于艺术摄影的方式。
这是因为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几乎导演了被摄者,才拍到这样的表情。
事实上,这个被认为代表了二战时期英国人对法西斯暴行愤怒的表情,只是英国首相对于突然失去雪茄烟的一种愤怒。
但是,这种愤怒很快被媒体渲染,成为国家的愤怒,成为正义者的愤怒……这种被放大的愤怒,甚至被许多英、美盟军士兵放到了他们的钱包里,鼓舞着他们在前线争取胜利的信心。
谁能说《丘吉尔》画面中所表现的愤怒,从本质上看,与他内心深处对法西斯的愤怒相异?这就是本质上的真实。
以纳别巴乌姆拍摄的列宁照片为例,为了表现一
代领袖的风姿,考虑到主题是拍摄伟人的高大形象,而列宁身材并不魁梧,于是作者选择了单人照。
在瞬间的把握上,作者恰倒好处地抓拍了列宁似笑非笑的一瞬,既表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无比威严,又表现他的和蔼可亲。
于是这幅照片成了传世的经典摄影作品。
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
艺术的规律是越是丰富的、深刻的越有价值。
3.摄影的价值取向
一幅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是高是低、是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否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水准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了对摄影作品价值取向的评价问题。
对摄影作品价值取向高低、好坏的评价,不是由摄影者说了算的,也不是由少数专家、学者说了算的,而是由人民大众说了算。
只有人民群众喜欢的,受到他们普遍欢迎的作品,才是价值取向高的作品、才是有艺术深度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如果一幅摄影作品一经展出之后,在人民群众当中引起了积极的、强烈的反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了。
关于这一点,迈克·威尔斯1980年拍摄的《手》,就是典型的例子。
《手》的画面是通过一只白人健康的手与一只黑人的干瘦得像小爪子的手握在一起,以强烈对比来表现发生在乌干达的旱情。
这幅作品的成功在于它以小见大,以一个特写画面来表现重大的题材。
这幅摄影作品曾经震撼了无数善良的受众,为非洲的灾难募捐到数以亿计的善款。
我国著名摄影家谢海龙在1991拍摄的《大眼睛姑娘》,以大别山区的贫困女孩苏明娟为原形,表达了广大贫困失学儿童渴望获得读书机会这样一个主题。
照片一经展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向贫困儿童捐钱捐物,引发了资助贫困失学儿童的热潮。
这张照片发表已经十多年了,但资助“希望工程”的活动仍旧方兴未艾。
这张照片仍是“希望工程”最有代表性的宣传照,在人们心中仍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因此,不能不说这幅摄影作品有着极高价值取向和艺术生命力。
艺术应当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三、摄影的创新精神
数码摄影的出现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创造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摄影带来了挑战。
落后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
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
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应当倡导多元化。
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希望、憧憬的时代,也是面临挑战的时代。
充分发挥摄影特有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广大摄影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小纲,陈振刚.摄影.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文方.世界摄影史.黑龙江出版社.
[3]美国纽约摄影教程.
[4]胡采《从生活到艺术》.。